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江陵 > 历史人文

千里江陵丨三湖宗炳广场

信息来源: 江陵县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1-18 09:22 | 字号:       | 分享:
    宗炳广场位于三湖管理区天星街集镇内,广场突出以宗炳文化为特点,建有冠名石、图腾柱、表演舞台、音乐喷泉、大型显示屏为主要内容,可容纳3000人,是集户外健身、休闲娱乐、应急避险、大型集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祖籍河南南阳镇平(今河南省邓州市),其一生经历了东晋和南北朝宋代两个时期。
    公元四世纪20年代中后期,宗炳的曾祖父携家带小随晋元帝司马睿的王朝南迁后,即立宅江陵城西定居。宗家世代官宦,其祖上有许多人做过官,远的可以追溯到跟随东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宗伯。近的就是他的祖父宗承,历任东晋的柴桑县侯、宜都太守,他的父亲宗由之做过湘乡县令,且为官两朝,他的哥哥宗臧担任过南朝宋代的南平太守。少年时代的宗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教子有方,加之自己聪明慧颖,勤奋刻苦,所以,他很好地传承了祖上和族人中喜好书画的遗风,很小就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不到15岁,他的书画就已技压群雄,颇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宗炳对绘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并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书画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书法绘画艺术的爱好者,宗炳十分重视自己文化视野的开阔,公元402年,他首次登上庐山,在庐山东平寺郑重地拜慧远为师。并加入了总部设在庐山的佛教社团“白莲社”,后被尊之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除虔心向师父和师兄弟们学佛外,闲暇之时,他也涉猎儒学,老庄的哲学和文学,诚心实意地吸取各门各派以及外来文化的营养。
    公元404年,宗炳定居三湖后,还长期与师父慧远和众师兄弟们保持着联系,交流学习心得,其间,他还先后两次前往庐山参加集体活动和学习。435年,年届花甲的宗炳,在三湖家中写成了著名的《明佛论》。此前,他著的《答何衡阳书》《又答何衡阳书》都是传世的佛学名篇。《明佛论》是我国五世纪时一篇杰出的佛教论文。
    宗炳的画作极富创意,登上了南北朝山水画的巅峰。他一生创作的画作很多,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未能传世。今人能够看到的仅仅只有他的几幅人物画和动静物画,如《嵇康像》《孔子弟子像》《狮子击象图》《颗川先贤图》《周礼图》等。
    宗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倡“小中见大”写山水法的画家。所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丈之迥”,就是对画家怎样描写自然界的真实,提出了一个十分合理的处理方法。他在绘画方面的论述《画山水序》,与同时代的另一个大画家王微的《叙画》,并称为我国早期的画论,是继顾恺之之后更为成熟的山水画理论,比西方正式出现风景画的历史早1000多年。
    宗炳多才多艺,他始终把琴、书、画视为一体。他酷爱音乐,尤善弹奏古琴。很早的时候,荆楚大地广泛流传着《金石弄》这首名曲。东晋末年,《金石弄》被大官僚桓玄一家所垄断。恒玄因篡政被诛九族后,《金石弄》随之失传。后来宗炳通过回忆,精心整理,终于将此曲完整地弹奏出来。宋武帝刘裕听说《金石弄》唯宗炳一人得到真传后,即派乐师杨观前来三湖拜宗炳为师,专门学习此曲,是以使此曲得以经久流传。
    宗炳生性清高,愤世嫉俗,蔑视功利,终生拒绝进入仕途。东晋安帝、恭帝时期,荆州刺史刘毅、北府将军刘道邻先后召他为官,都被他断然拒绝了。后来,执掌朝政的太尉、中书监刘裕召他出任荆州主薄,他也婉言谢绝了。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后,对宗炳仍然是一往情深,尽管此时宗炳已经40多岁了,还是多次征召他,许给他的最高官职是“太尉”,可他依旧婉拒了皇帝的器重。427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登基后,也是频频征召50多岁的宗炳临朝做官,可宗炳依然没去。宗炳60岁的时候,宋文帝召他出任“太子中舍人”,他还是没去。纵观宗炳的一生,做官的机会实在太多,然而,他就是不肯进入权力圈,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地“好山水爱远游”,隐逸三湖家中,或著书立说,或赋诗作画。
    公元443年,一代先贤、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古琴乐理家、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宗炳,在其三湖宗家台的家中,因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时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