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江陵 > 江陵名人

江陵名人

信息来源: 县档案局|发布时间: 2024-01-17 11:23


一、人物传


宗炳(375—443)  字少文,南北朝时著名隐逸之士,古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音乐家。

宗炳原籍南阳湼阳,因祖父宗承在南郡做官,举家迁江陵。父曾任湘乡令。母师氏,史称其“聪辩有学义”,宗炳兄弟均由其教育成人。母亲去世后,宗炳居丧尽孝,受到当时人赞誉。东晋末年,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的殷仲堪以及后任的桓玄都征辟他为主簿,并举秀才,均辞谢不受。后为宋武帝的刘裕镇守荆州时,又任命他为主簿,仍遭婉拒。刘裕称帝后,又多次征召他为官,均婉辞不受。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他回答说,自己“捿丘饮谷,三十余年”,已不能适应官场了。他因此回答而得到了刘裕的谅解。

宗炳约二十八岁时,曾远赴庐山,拜高僧慧远为师,参加慧远、慧永等发起的“白莲社”,考寻佛教文义。五个月后,宗炳任南平太守的哥哥宗臧赶赴庐山逼他回家,并在江陵三湖为其立宅,此后,他即在家乡以琴书自娱,并亲事农耕,自食其力。

宗炳读书广博,精通书画音乐,“好山水,爱远游”,曾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回江陵,复还三湖故宅,将平生所见景物画于宅中壁上,自称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有极高的音乐素养,精于古琴,常坐对壁画弹奏,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著作甚多,大多逸佚,其留存的有《画山水序》,提出“畅神”之说。又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首倡“小中现大”的写山法。他的以上论说,与同时代王微所著《叙画》,都是中国早期画论。宗炳传世绘画作品有《孔子弟子像》《颍川先贤图》《永嘉邑屋图》等。南朝大画家谢赫称其画:“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宗炳还是著名的“神形分殊”论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在音乐方面,他曾整理古琴曲《金石弄》,受到当时的推重,宋武帝刘裕曾派人到宗炳家中学习此曲。

宗炳晚年多病,宋元嘉二十年(443),病逝于三湖家中,享年六十九岁。据《新唐书·艺文志》,宗炳有文集十五卷传世。


宗测(生卒年不详)  字敬微,一字茂深。宗炳之孙,家居江陵。宗测仰慕其祖父宗炳的为人,喜爱山水林泉,曾往庐山宗炳旧宅隐居。后因弟丧返回江陵,住在由宗炳在三湖的旧宅改建的永业寺,谢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宗人尚等往来讲论。朝廷多次征辟为官,均推辞不就。他继承祖父宗炳善画的特长,画《阮籍遇苏门》于行障上,“坐卧对之”。又在永业寺作壁画《佛影台》,均被誉为妙作。他善韵律,喜读《易经》《老子》。其著述有续皇甫谧《高士传》三卷,以及《衡山记》《庐山记》等。


陈铨(1498—1535)  字淑衡,号沙湖,江陵人(现江陵县白马寺镇)。生于明弘治十一年,正德十四年举人。嘉靖五年(1526)任四川夔府推官。嘉靖九年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督盐政。因政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后调入京城,“入侍经筵,召对切直”。后因“居丧哀毁,前疾发作”,于嘉靖十四年病逝。其继配萧氏,死后赠封皇明贞节太夫人。有明万历朝首辅张居正题铭,石首人,时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的王之诰撰文的《皇明贞节太夫人陈母萧氏太夫人墓志铭》存世。


陈锭(1505—1566)  字淑达,号黄潭,是陈铨的六弟。陈锭生于明弘治十八年,中嘉靖戊子(1528)湖广乡试第五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任国子监博士、扬州海门县知县、安庆府怀宁知县、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工部营缮司署员外郎、南京吏部稽勋司署郎中、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兼按察司副使等职。嘉靖三十年,升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负责整饬兵备、总理粮储、提督屯田,并预备仓粮、抚安兵夷,兼赞理军务,禁防盗贼等。嘉靖三十七年,嘉靖皇帝命陈锭以总理粮储、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巡抚应天(即南京)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十一州府并各卫所。兼理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三府税粮。同时兼管盐政及军民词讼。因倭寇为患,朝廷命其提督军务,负责查理战船,整备器械,操演兵马,进补行伍。地方文武官员,悉听委用。对不称职的官员,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四品以下,可以径直拿问。沿海备倭武将悉听节制,对不遵军令者听其军法从事。嘉靖三十八年,陈锭辞官回江陵。嘉靖四十五年逝世。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赐葬于荆州北门外海子湖孙家山,明世宗朱厚聪遣湖北布政使左参政御祭,祭文称其“性真刚方,才识通敏。早掇科甲,两宰巨邑。继擢巡抚,风纪振扬。藩臬屡迁,都堂再陟。声称茂著,绩效良多。”赐造坟费用,并赐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石望柱各一对。由于陈锭长期任右副都御史,所以至今人习惯称其为陈都堂。


陈汴(1545—1615)  字衡冈,号槐林,生于嘉靖二十四年。祖父陈镗,是陈铨、陈锭的长兄。陈汴少聪颖,中万历癸酉(1573)科举人,先后任重庆南川县、长寿县、巴县县令。因政绩卓著,受到朝廷赏识,授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后巡按北直隶(现北京市、河北省一带),督理居庸、山海、宣大、倒马、紫荆隘口,经略蓟镇边务,兼清军监察御史。对防守北方边疆,卓有功绩,因而升为福建按察使、都察院副都御史、并拟升任都御史。为定万历东宫太子事,曾九上谏疏。后因其母张太夫人患病,辞官回乡。致仕之后,陈汴一心奉养老母,居乡课读,潜心学问。其著述有:《绣衣堂纪略》《诗经真诠》《四书家训》《子史纂要》《崇祀录》等。以上著作及有关陈汴的封诰均在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攻陷荆州时遭焚毁。陈汴于万历四十三年二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七十岁。当时,万历皇帝曾遣湖广布政使司左参政御祭。由于陈汴与其叔祖陈铨、陈锭都曾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所以当地老百姓夸称其家为一门三御史,其后陈氏家族并有所谓“官陈”之称。


孔自来(生卒年不详)  明末清初人,本名朱俨钅靡 ,为明朝宗室辽简王八世孙。世居江陵县城,俨钅靡 祖父爵镇国将军,在当时以诗名。俨钅靡 父亲去世很早,由母亲抚养长大。其母教极严,督促俨钅靡  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取得了秀才资格,且文才出众,在荆州一带享有很高的声名。明朝亡后,朱俨钅靡 由贵族沦为政治难民,为逃避清朝势力的追捕以免遭杀戮,且更不愿意在遭清军拿获后屈身事敌而辱没自己的先人,他设法潜逃到江陵三湖一带,变姓名为孔自来,字伯靡。别号句曲山人。在隐居三湖的日子里,他考虑到江陵自古无志,为了使家乡历史、文化不至湮灭,他多方搜集史料,广泛采访逸闻,写成江陵第一部地方志——《江陵志余》。《江陵志余》系统记述了江陵的建置沿革和历史掌故,为后来修纂《江陵县志》创造了条件,对元朝时曾在江陵东部一带存在过,而《元史·地理志》又失记的中兴县的具体史实因而得以保存。

孔自来在三湖耕田自食,以耕读著述终其一生。他仰慕历史上隐居三湖贤人隐士,写了不少歌颂的诗歌。孔自来著述甚多,除《江陵志余》外,另外还有《读史问疑》《江陵先贤传》《句曲山人诗》等。


周钟瑄(生卒年不详)  贵州贵筑人,雍正八年(1730)任荆州知府,十一年六月,郝穴三里司(实为三闾祠之讹,亦称熊良工)堤溃,禾苗尽湮,民皆逃散。对此情景,钟瑄赴省激切请求赈济,因此得罪上司,被罚令捐资修筑溃堤三百一十六丈。当地老百姓为周钟瑄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办事的精神所感动,踊跃参加筑堤工程,工程自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兴工,至十二年二月,工程即告竣工,共费银八千余两。后来郝穴父老在堤上建亭立碑,以纪念这一善举,并将这一段江堤称之为周公堤。


黄义尊(生卒年不详)  字达斋,江陵郝穴人。父亲黄礼维,字中玄,贡生,清康、乾时期人。为人乐善好施,曾多次主修郝穴桥梁道路,灾荒年捐资赈粥,郝穴关庙大桥即为其所建。

黄义尊中乾隆二十八年癸卯(1763)科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历任安陆教谕,朝议大夫,吏部员外郎加二级、监察御史署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巡视西城,后迁翰林院检讨。致仕回乡后,曾捐巨资筑郝穴石矶,此在后来长江防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江陵长期无志,黄义尊与从兄黄义超(清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建议地方官修纂《江陵县志》,并力任其事。修志所需经费、全由黄家承担。乾隆五十九年(1794),《江陵县志》二十卷付梓,此为江陵首部官修志书。

黄义尊妻侯氏。结婚前夕,侯氏女忽因眼疾致盲,侯家当即提出愿解除婚约,黄父也有辞婚另谋提亲的意思,但义尊坚以为不可,表示决不能因其失明而相弃。婚后,夫妻感情融洽,静好弥笃。义尊后卒于家。


沈华旭(生卒年不详)  刑部主事。他审判案件公正平实,一旦发现冤情,立即予以平反。后升任郎中,曾上奏朝廷,建议凡流放黑龙江的犯人,可参照新疆的办法,依不同刑期年数减等执行。这一奏请得到朝廷的同意,并以法令形式予以公布执行。后出任潼州知府,不久因母丧回乡守孝。服丧期满,改任河间府知府。当时,朝廷大员整顿天津盐业市场,打击食盐走私、贩私,并打算以从严惩治以绝其后患。而沈华旭对此不以为然,他向上司建言道:“用运粮船夹带私盐贩卖,这在天津一带最为严重。天津的私盐贩卖每斤可获利数文,这是一些穷人借以活命的途径,而同时私盐贩卖也弥补了官盐供应不足的漏洞。如果一旦将私盐彻底禁绝了,一方面断了这些老百姓的生路,同时也造成市场供应紧张,结果是官民交病,因此以维持现状为好”。他的这一番意见得到了上司的赞同。

以后,沈华旭曾先后任保定、永平知府,后升任清河道台。不久因事获罪,流放边疆,五年后才获释归乡。

返乡后,沈华旭曾主讲荆南书院。其著作有《旸谷制艺》《念修堂诗集》等。


丁凤梧(生卒年不详)  处州(今浙江丽水县)人,清嘉庆时郝穴汛主簿,兼任郝穴水利分县。癸酉(1813),江水猛涨,堤身告警,凤梧独立险处,自午至夜,寸步不离,誓以身殉。里人深为所动,大家奋力抢筑,终于脱险。此后人们均以丁阿公相称,以示尊敬。死后塑像于许仙观,继专修丁公祠,以怀其德。往后每逢大水必奉丁公木雕像于险处,以为鼓励斗志。丁公镇水,成为郝穴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


唐际盛(生卒年不详)  字荫云,湖南善化人,清咸丰时任荆州知府。清朝自道光以来,江陵一带江堤年久失修,屡次溃决,唐际盛到职后,注意堤防安全。咸丰九年(1859),唐际盛亲自督修郝穴大堤,堤工告成后,又在龙二渊堤段外滩铸造“角端”(俗称铁牛),以彰显江陵人民抗御洪水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咸丰十年,江水暴涨,郝穴抗洪形势十分严峻,际盛亲赴郝穴,日夜督工防护,当时龙二渊堤段江水已漫堤,唐际盛指挥抢筑子堤一百三十余丈,坚持驻堤五十余日,毫不怠懈。由于官民日夜坚守,终于化险为夷。而如今,耸立于大堤之上的镇江铁牛已成为江陵人民战胜洪水的象征和对唐际盛的永久纪念。


张邦喜(生卒年不详)  郝穴镇人,光绪二年丙子(1876)恩科进士,后恩赐翰林院检讨。张邦喜晚年居住家乡郝穴,关心社会民情。当时,清政府因内忧外患,造成巨额财政亏空。为增加财政收入,由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军费而兴起的厘金局成为主要的税收机关,设在沙市的厘金局及税关在郝穴设有支关。而税关的当差人员,往往利用职务之便,对来往客商甚至肩挑手提的货郎小贩,均任意收取,故意留难需索,以饱其私囊。这既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更影响了无数穷民的生计,为此,张邦喜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谭继洵上书条陈此事。张邦喜的条陈受到了张之洞、谭继洵的重视,并联衔下发条示,规定了税关收取厘金的范围,并规定以后凡肩挑小贩一律免征厘金。税关将总督、巡抚的条示及分巡荆宜施道的示谕立碑,竖于郝穴税关大门外,成为官民共遵的法律。


徐银泉(生卒年不详)  郝穴镇人。清末,在荆州城内府衙门任厨师。他选用郝穴南郊南五洲出产的山药做原料,将其蒸熟后捣成泥状,再加猪油、白糖、芝麻等熬制。做出闻名省内外的江陵名菜—“山药泥”。山药泥稀而不流,稠而不粘,香甜可口,深得府署官员赞赏,并选作贡品。民国初年回郝穴,不久病故。嗣后,其子孙在镇上以开饭馆为业,使祖传“山药泥”烹制技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收入《中国菜谱》。


胡瑞霖(生于1878年,卒年不详)  字子笏,胡家场(现江陵县白马寺镇)人。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清末翰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8月,组建“湖北教育总会”,倡言立宪。以江汉、经心和两湖书院为中心,在湖北教育界开展政治活动。在汉口开办实业奖进会,与汤化龙创立银行研究所,并设银行学校,在金融界培植势力。次年9月,湖北谘议局成立,胡被选为咨议局议员,是十七名驻会议员之一。汤化龙任议长后,形成立宪派政治集团,胡为核心成员,同时任劝业道商业科长兼银行讲习所坐办,并利用其经济才干,控制官钱局,为汤的政治活动筹集经费。还组织了“风俗改良委员会”。辛亥革命前夕,汤化龙在湖北的政治活动概由胡布置。宣统二年(1910)参与组织“汉口宪政同志会”。积极支持汤化龙,鼓吹实行立宪政治。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次日,起义军领导人在省咨议局开会,并邀请议员参加。胡出面张罗一切,他自己亲往汤化龙处,劝说汤出面主持咨议局会议。会议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任政事部长。当时经费拮据,军队给养困难,胡为解决军政府财政困难作出了贡献,并因此取得军政府的信任。他不仅管理事务,还负责拟定文稿,黎元洪的祭天大典,由他一手操办。为将革命纳入所谓“正常秩序”,他起草了《鄂军都督府组织条例》,经与汤化龙、黄中垲商量,通过刚抵达武昌的居正,以东京同盟会的名义交军政府,得以认可。根据这个条例,军权集中在黎元洪手上,政权集中在汤的手上。而胡则先任政事部财政局局长。10月25日修改《条例》后,局升为部,仍由他担任军政府财政部部长。

民国元年(1912),汤化龙在北京以咨议局联合会为班底组建民主党,胡以“元老派”身份深得重任。次年,汤芗铭为湖南军务督理兼巡按使,汤化龙以“子笏今之诸葛”的赞语向其推荐胡瑞霖。任湖南内务司长兼财政司长,后两度任湘江道尹,一度兼政务厅长。民国5年(1916),护国战争爆发,汤化龙委托胡与陈裕时、黄垲元一道,协助其弟汤芗铭筹划独立,从而加速了袁世凯统治的崩溃。

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汤化龙恢复议长职务,组织“宪法研究会”,胡为骨干委员。在汤化龙和梁启超的支持下,胡瑞霖被黎元洪特任为福建省省长。段祺瑞复任国务院总理后,爆发护法战争。胡不久即被督军李厚基赶走。

胡晚年皈依佛法,法名妙观居士。他先后创设了华北居士林、藏文学院和妇女佛教会。三个女儿和儿媳也与他一道学佛。他还在山西五台山建筑“莲华精舍”,后病逝于其处。


傅长民(生于1885年,卒年不详)  号知先,沙岗镇人。清朝末年赴日本,在法政大学等校攻读法律。民国元年(1912)元月,孙中山在南京组成民国临时政府,时傅已回国,任陆军部军法局副官。南北议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傅协助黄兴在南京工作,任留守政府军法局一等法官。民国8年(1919)3月去北京,在北洋政府中任陆军部军法局一等法官,后改任陆军部军法监,被授予少将级。民国13年(1924)加总监衔。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傅回到湖北,参加清理汉冶萍煤矿事务,任湖北债捐委员会干事兼科长,后转任湖北公产清理处科长。一度专事律师业务,任汉口地方法院管辖区域律师。民国22年(1933),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法律秘书,湖北省水利堤工事务清理委员会法律秘书。次年,充任广济县县长。其后经历及卒年不详。


陶静轩(1890—1926)  原名陶鑫元,又名景惠、静仙、经轩、时元,江陵县白马寺镇陶家嘴村人。清末考入荆郡陆军学堂,毕业后参加北洋军,曾任第十六师炮兵营书记。民国12年(1923)脱离军阀部队赴上海,在内外棉十五厂做工。次年4月入中共中央在小沙渡开办的沪西工人补习班。8月,与项英等发起组织“沪西工友俱乐部”,任交际委员,先后到内外棉十一个工厂串联鼓动,发展会员2千多人。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俱乐部委员长。

民国14年(1925)2月2日,内外棉八厂日本领班无理踢伤一名12岁的女童工,继而又强行开除抗议暴行的50名男工。沪西工友俱乐部将情况向党中央汇报,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商量,决定发动全市日本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陶参加罢工委员会。罢工爆发,陶所在的内外棉十五厂斗争最为激烈。11日,厂方将铁门紧锁,架设电缆,阻止工人出厂,又用高压水龙头冲散前来接应的工人。12日,日本老板不准工人中午出厂吃饭,运来面包,逼迫工人在厂内进餐。陶趁中午休息时间,召集工人说:“其余十厂均已罢工,我等尚在此工作,太无义气!”工人们群情激奋。下午一时,全体工人冲出铁门,与外厂工人汇合。此即闻名全国的“上海纺织工人二月大罢工”。各厂工人代表议决,成立内外棉纱厂联合工会委员会,陶为负责人之一。他组织纠察队保卫工会。二月罢工胜利后,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各纱厂工会联合办事处,陶任组织委员。4月下旬,陶和项英等六人代表上海市百万工人南下广州,参加5月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劳动代表大会。

5月15日,日本资本家野蛮杀害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16日,刘华、陶静轩等人领导内外棉各厂数万名工人奋起罢工,抗议日本资本家的暴行。17日,潭子口三德里总工会(即纱厂总工会)召开会议,加强领导斗争的机构,陶负责对外交际工作。当天,他和刘贯之两人被推为内外棉2万5千工人的代表,与日本驻沪领事馆交涉,并在全市散发《为日人惨杀同胞顾正红呈交涉使文》,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承认工人等之要求,以平众愤而崇国体”。18日,陶和工人代表前往验尸所领出顾正红烈士的遗体,数万工人痛哭迎灵。5月22日下午l时,陶在宜昌路文治大学举行上海各报记者招待会,详述“顾正红事件”的原委,报告纺织工人生活的惨状,赢得上海新闻界的同情和支持。24日,陶和孙仲英、刘华等人一起,在闸北潭子口空场召集全市三十个工厂、学生团体上万人参加的“追悼顾正红大会”。30日,全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民罢市,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帝国主义者惊恐万分,竟屠杀大批学生、工人。当天下午四时,纱厂总工会在三德里工友俱乐部开会,陶向到会者大声疾呼:“刚才听到有几个学生在游行时被巡捕杀死。学生已为工人牺牲,工人要奋起报仇!”。31日晚上,中共中央继续开会,决定由李立三负责组织上海总工会。当晚11时,陶被选为新诞生的上海总工会委员,与李立三、刘少奇、刘华一道领导了从6月1日起的全市各行业总同盟罢工。

“五卅运动”后,上海纱厂总工会改为上海市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陶为组织部长。11月,原主任刘华被捕,他继任办事处主任。同年底,由于青帮控制的黄色工会(码头工会联合会)的破坏,党领导的上海市码头总工会的工作遇到困难。党派陶担任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经过一段时期斗争,终于控制了码头总工会的领导权。

民国15年(1926)7月,北伐开始。10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策应北伐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平民维持委员会”成立,陶为13名委员之一。起义总指挥部由罗亦农、王炎夏、汪寿华负责。陶静轩担任码头工人纠察队总指挥。起义决定于10月24日清晨5时发动,以黄浦江停泊的军舰鸣炮为号。不料支持起义的夏超进至嘉兴时,被孙传芳的军队击溃。23日半夜,总指挥部从铁路工人得知夏超兵败情况,决定暂缓起义,但时间紧迫,未能通知全市各区,仅离指挥部较近的闸北等区停止了行动,而离指挥部较远的浦东和南市却行动起来。24日凌晨,陶集合队伍,在预定时间,率领队伍向枫林桥水上警察署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警察署。敌人立即集中大批军队、警察前来镇压。当时,力量悬殊,起义失败。陶静轩等人遭逮捕。11月16日,陶被押赴刑场。一路上,他从容镇定,大义凛然,向围观群众和士兵演说,控诉军阀和帝国主义者的罪恶。临刑前,他坚持要朝向沪西方向。他说:“我战斗在沪西,死也要面向沪西的兄弟!”遂壮烈牺牲。

陶牺牲后,上海总工会发表宣言,“为陶静轩牺牲号召市民起来斗争!”并通电全国。中共上海区委以“朱绅”名义发表《追悼陶静轩同志!!!》宣言。沪西内外棉等24个工厂隆重举行“追悼陶静轩烈士大会”。上海全市各行各业上百万工人为其静默致哀。


彭之任(1901—1928)  号北洋,别名彭波扬,江陵县沙岗人。1920年在荆南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创办刊物《谐文社》,宣传革命道理。毕业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学习。大革命时期回国,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在武汉组织工人运动。1927年9月,鄂西特委成立,彭之任任鄂西特委委员。“八七”会议后,任长江上游暴动总指挥,在特委领导下,秘密组织荆江两岸的秋收暴动。年底,与陈香波、彭之玉等人一道领导了沙岗年关暴动。1928年春,他受特委派遣,在松滋街河市主持成立中共松滋县特别支部,黄杰(女)任支部书记。同年4月,鄂西特委在沙市的秘密机关遭到国民党军破坏,彭与特委书记张计储等人被捕,就义于沙市金龙寺。


白正英(1909—1928)  女,出生于郝穴镇士绅之家。

杨宸英(1910—1928)  女,出生在荆州城,后随父迁居郝穴。1925年,白、杨结伴,入武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北伐军占武昌,两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后经白正英的姐姐白正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七一五”之后,白、杨暂居于戈甲营十号,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春回到荆沙,在中共鄂西特委任政治交通员,来往于武汉、沙市、宜昌之间。5月,鄂西特委机关遭国民党破坏,书记张计储等壮烈牺牲,斗争环境异常恶劣。白、杨受党组织派遣,一道到武汉找省委联系。在武汉,两人又接受了到大街上散发传单的任务。在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特务跟踪,被捕入狱。在狱中,特务劝她们投降,逼她们交出中共地下组织,白、杨宁死不屈,与敌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后被押至武昌蛇山洞前,绑在木桩上,用刺刀刺死。


陈香波(1900—1929)  亦名陈相波,字自坤,别名陈先博。江陵县沙岗人。其先在家乡读私塾,1921年到武昌私立法政学校攻读法律。1924年入中华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先后在沙岗、陈徐河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农会组织。7月,南下参加周逸群领导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随贺龙部北伐。10月,又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陈受党组织派遣,回江陵发动秋收暴动。他首先在家乡王家湾发展弟弟陈自耀、陈新发及其他农友十多人入党,继而又在沙岗、黄彩剅、陈徐河等地发展党员,同时组织了秘密农会和上百人的农民赤卫队。10月,陈率赤卫队抓住当地土豪张小仲,得到一些银元,通过同学关系,在国民党军队中买了十几支短枪,组织了江陵县工农兵游击队,准备在沙岗地区举行秋收暴动,但由于族弟陈志爽告密,沙市调来国民党军队驻防沙岗、黄彩剅,暴动没有实现。1928年1月30日,陈香波任中共江陵县委执行委员。

农历正月初一(1月31日)凌晨,陈香波打响了“沙岗暴动”的第一枪。沙岗数百工人、农民、居民利用“出行”高举大刀、长矛涌上街头,配合工农兵游击队,袭击了大土豪劣绅朱敬亭,焚烧了团防局的炮楼;向炮船发起攻击,击毙队长何家值及士兵十余名;烧毁1只炮船,缴获土炮1门、汉阳造长枪十余支。接着,陈和彭之玉在沙岗五显庙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暴动成功,正式成立江陵县农民协会,行使行政权力。陈任农民协会委员长,开始了以白鹭湖为中心的革命武装割据,打退了监利县知事田立勋和江陵张金河团总龚伯钧所部的进攻。2月,陈任中共江陵县委书记。他注重党组织发展与建设,至10月,全县有18个支部、2个党小组,共230名党员,先后打退了张发奎一团和国民党军独立14旅的“进剿”。此后,奉命往沙市开展兵运工作,并购买军火。1929年8月,他在熊河香草湖被捕,押往熊家河街,受尽酷刑,坚贞不屈,遂遭杀害。

195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洪湖立“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将陈香波的名字刻于碑上。


胡德芳(1900—1929)  郝穴人。

沈玉贞  女,北京市人。生年不详。

胡幼年在家乡读书,稍大去北京,寄宿于当时任国会议员的叔父胡鄂公家中。1922年,考入内务部警官高等学校正科卫生班第一期学习。在校期间,由胡鄂公启发、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毕业,与北京惠教女子中学学生、共青团员沈玉贞结婚。冬,中共顺直省委遭破坏,党员名单落入反动军阀手中,胡被捕入狱。恰逢典狱长是湖北人,而且与胡鄂公有过从,故对在押共产党员未加刁难。沈玉贞利用探监的机会充当联络员,使狱中党员与北京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1928年6月6日,在狱外党组织帮助下,狱中共产党员越狱暴动成功,胡与郑绍文等被捕党员冲出监狱。1929年,胡与沈回江陵老家,在郝穴再次被国民党军队抓捕,旋遭杀害。


马子厚(1904—1929)  原名马则富,沙岗黄彩剅村人。七岁入私塾课读。16岁考取荆南中学。后去武汉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希文(1898—1929)  沙岗黄彩剅村人,先考入荆南中学,又入武昌中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万启发(1911—1929)  沙岗吴渊村人,曾读私塾七年。

1927年“七一五”后,马子厚、马希文受党组织派遣,回江陵准备秋收暴动。初,马子厚在黄彩剅村以开棉花行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马希文以塾师身份活动。1928年农历正月初一,他们参加了沙岗暴动。胜利后,公开重建农民协会,马子厚负责武装工作。3月的一天,马子厚带领20余人,化装“拜访”普济团防局团总崔明庭,巧取长短枪十余支。7月14日,马子厚、马希文率领县游击队奇袭监利余家埠清乡队,击毙清乡队严队长,后又取得沙园岗、伍家湾战斗的胜利,缴获武器三百余件。1929年,武装斗争不断胜利,根据地逐步扩大。马子厚、马希文、万启发为游击队和红军筹集数千银元经费,6月15日晚,用小船运进秦家场北湖,以避开团防局“扫荡”。途经淤藻湖,被叛徒告密,普济团总纠集普济观、新观三个常备队,拼凑了11个团防局的人马,组成“人网”搜湖。马子厚、马希文、万启发落入敌手,被押往普济观严家祠堂。团防局诱降失败,决定杀害他们。19日临刑前,三人沿街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在街东头英勇就义。


王子香(1900—1929) 又名帮柏。江陵人。省立荆南中学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江陵县党部普济区分部工作,任执行委员。他首创“清算局”,为群众核算上缴钱粮数,严禁钱粮局从中渔利;销毁普济观钱粮簿子,以解除地主豪绅和反动官府对穷苦百姓的无理盘剥;发展农会组织和其他革命团体。1927年3月,当选为江陵县二区农民协会主席。1928年1月,当选为中共江陵县委委员。2月,贺龙、周逸群赴湘鄂边前夕,在普济郑家湾召开江陵、监利、石首等县、区干部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部署荆江两岸年关暴动,王子香参加了会议。3月,又参加在公安县召开的鄂西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4月,领导赤卫队一夜之间,处决罪大恶极的普济观团总王鲁泉一家5口及其他14名土劣。随后查封普济观劣绅崔福盛的当铺;奇袭普济团防局,夺枪8支。1929年5月,参与组建江陵三区委会和苏维埃政府。同年冬,到熊家河黄林垱巡视工作,因坏人周高举告密,被国民党胡占鳌部围捕,当场被刽子手杀害。


黄于武(1900—1930)  又名黄希香,沙岗镇吴新渊村人。初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1927年3月转入毛泽东举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后,黄与陈香波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在武汉以“江陵会馆”为活动据点,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与彭卓仁以同乡的名义,对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知本做过争取工作。

1928年春,黄回到家乡,与王子香等人领导普济地区农民武装攻进普济观,消灭了团防局,缴枪十余支,处决了团防局长王鲁全等14个土豪劣绅,焚烧了钱粮局的“阎王账”。1929年秋,鄂西特委决定召开鄂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黄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为大会草拟《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工作方针决议案》等12个文件。这些“决议案”在12月间召开的大会上通过,给鄂西党的工作和革命斗争规定了正确方针。1930年4月,江、监、石、沔、潜五县联县苏维埃政府于石首调弦口成立,周逸群任主席,黄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劳工部长。1932年8月,黄于武在“左倾”错误指导下的“肃反”中,被当做“改组派”杀害于新沟嘴。


赵本长(1900—1930)  号鹤龄,化名赵本章、杨绍青,江陵田家坊人。幼时读私塾,受塾师杨川启发,向往革命。后考入私立武昌法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席卷全国,赵积极参加在汉学生举行的总罢课。1925年秋,赵与戴绍鼎、田其宽、黄震远、白正秀回到江陵,在田家坊建立江陵县第一个党支部—田金南支部。1926年,与王子香等人组织普济区农民协会。年底,参加董必武、陈潭秋主办的湖北省党务训练班。次年3月结业,分配在国民党江陵县党部工作,与刘赤声、侯蔚文一道领导荆沙地区的工农运动。1927年“四一二”后,赵发动群众,参加县党部在沙市召开的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群众集会。集会遭到国民党夏斗寅部队的驱散。6月,与县党部内的共产党员撤到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分配他负责武汉地区人力车行的工运工作。

1928年春,调中共信阳京汉区特委工作,任特委常委。后调到中共豫南特委工作,为特委委员。不久,豫南特委秘密机关遭到敌人破坏,赵在信阳一带转入地下活动,等待上级指示。因河南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尚未恢复,省委负责人张景增派赵到武汉找湖北省委。1929年2月8日,赵本长赴武汉与省委接头时,遭敌人跟踪追捕,遂乘轮船去上海,找到法租界204号中央联络点,汇报河南省委机关遭破坏的情况和豫南特委的险恶处境。5月,党中央派赵与巡视员郭述申到河南,根据中央指示撤销了豫南、豫东特委,成立信阳中心县委,贾子玉任书记,赵任组织委员。7月,赵去信阳市秘密发展组织。1930年3月,信阳市机关暴露,赵潜伏郊区,仍坚持领导信阳中心县委的斗争。12月,赵赴武汉出席长江局召开的农民运动工作会,因叛徒出卖,在协和客栈被捕,关押在武昌警备司令部。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30日,就义于武昌。


宁崇溪(生年不详—1930)  江陵人。原为沙市一家工厂工人。1926年3月,参加产业工人联合会,在沙市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参与罢工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被荆沙地方党组织派往武昌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5月,夏斗寅叛军准备攻打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组成中央独立师前往纸坊平叛。宁与工运讲习所100多名党员学员报名参军,编在中央独立师第二团独立营,担任守卫武昌的任务。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宁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警卫团。8月初,警卫团接周逸群从南昌发来电报,开赴南昌参加起义。宁随团乘船东下,途中因故部队留在修水,与崇阳、通城、平江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准备参加秋收起义。9月上旬,宁所在部队被敌打散,宁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回到武汉,在朋友资助下一面做小生意,一面寻找组织。后在铁路工人工会负责人宗常斌帮助下,经党组织考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28年1月,粤汉铁路总工会派宁到粤汉铁路南段汀泗桥至蒲圻一线工作,协助鄂南特委组织工人运动。宁到达咸宁后化名老刘,在工人中活动。不久建立了“鄂南工人联合会”。1929年6月,中共蒲圻中心县委成立,宁当选为候补委员,仍负责领导工人运动。1930年4月,宁崇溪代表鄂南组织参加了中共湖北省委在上海召开的全省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撤销蒲圻中心县委,重建鄂南特委,宁任特委组织部长。同年8月,因叛徒出卖,宁在蒲圻被捕,遭敌杀害。


王永善(1902—1931)  江陵县郝穴镇人,少年时在黄康衡所办的棲鹤堂小学读书,后到外地求学。1925年冬返回郝穴,在沙市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10月,与李炼青(中共党员、湖北省委派来)、张家骧、侯蔚文(中共党员)等一起,秘密筹建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陵县党部。约在此期间参加共产党。1926年12月12日,北伐军攻克荆沙,国民党江陵县党部正式公开,王永善任青年部长。1927年,王永善与黄震远、何建基等在郝穴一带发展组织,领导工人及市民、学生运动,是郝穴地区党的主要活动分子之一。1927年后,由于蒋介石的公开反共,党的活动处于隐蔽状态。当年,反动士绅吴子彬告发镇内的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王被捕入狱,关在沙市童家花园。后因国民党军队与驻沙川军内战,王永善等趁机炸监出狱。从监狱出来后,王永善不顾当时白色恐怖的残酷,仍然坚持党的工作。1930年5月,红军进驻郝穴,县委和政府迁来办公,王永善也到郝穴,任江陵县工会秘书长。1930年11月,国民党军袭击郝穴,县工会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转移到白马寺、普济观一带活动。同年在普济观的一次战斗中,工会主席何涤战死,王永善被俘,后押往郝穴。在狱中,王永善面对敌人施行的种种刑法,毫不畏惧,敌人砍了他十八刀,又不杀死,迫他投降,但他坚决不投降,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他在妻子探监时,写了一首“绝命诗”:“人生如梦亦如烟,暂谪人寰二九年,我欲乘风归去也,春闺午夜哭杜鹃。”表达了他必死的决心。敌人使尽一切办法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于1931年春,枪杀了年仅29岁的王永善。


戴绍鼎(1902—1931)  江陵县普济镇人。1921年入荆南中学,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与同学彭之仁、黄耀远、戴燧、沈荆州、马子厚、马希文、徐开林、黄希香、王子香等发起组织谐文社,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入武昌私立法政学堂读书,于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他与同在武汉就读的江陵同乡共产党员赵本长、田其宽、黄震远、白正秀(白士珍)等人陆续回到家乡,在田家坊成立江陵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田金南支部,戴绍鼎任书记。主要活动在田家坊、金果寺、吴家桥、郝穴一带,并先后发展胞妹戴绍安、妹夫谭德春,以及袁对达、张声祥、陈新标、王子香、李万顺等人入党。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郝穴镇革命热潮高涨,柏枝坟广场高悬标语:“要革命的站过来,不革命的滚开去”。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陵党组织在郝穴许仙观戏楼子召开群众大会,戴绍鼎登台演讲,声讨蒋介石背信弃义,制造国共分裂的罪行,领先喊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不久,戴绍鼎赴武汉参加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后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戴绍鼎重返江陵,领导普济一带的地下斗争,和彭之玉、陈香波等一道,领导了沙岗、普济等地的年关斗争。按照县委指示,戴绍鼎具体负责普济一带的武装暴动,他与王子香、陈新标等秘密组织赤卫队,一举铲除王鲁泉等14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使“七一五”以后的白色恐怖一变而为“红色恐怖”。以后,戴绍鼎任石首县委秘书,1929年2月任宜昌县委书记。1929年冬,戴绍鼎调回江陵,任县委委员,协同县委书记彭之玉恢复江陵工作,并主要负责地方赤卫队武装建设。1930年底,在湘鄂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他率部摆脱敌人包围,翻东山,走巴陵,辗转进入洪湖,与红军汇合,保存了实力。

1931年冬,江陵赤卫队武装在余家埠附近与国民党刘佐龙部遭遇,戴绍鼎在激战中阵亡。牺牲时年仅29岁。


朱和山(1910—1931)  字楚桥,普济镇人。曾读私塾七年。受进步青年陈新标的影响,向往革命。1924年到武汉求学,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楚桥”为笔名发表文章,宣传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处于低潮,朱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春,从武昌回到江陵,与陈新标取得联系,参与组织农民协会,并任中共江陵三区委委员,在普济金果寺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6月,任共青团江陵县委书记。10月,调任共青团湘鄂西省团委秘书。1931年10月,朱和山被打成“改组派”,杀害于洪湖。


王明光(1912—约1931)  又名旭光,王干青长子,马家寨乡冲河村人。1926年受父亲影响投身革命,与谢祖桩等人奔波各地,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8月1日,参加上海工人举行的罢工示威游行,被法租界巡捕逮捕入狱。获释后回到湘鄂西,在贺龙领导的红军部队中任团政委,后在战斗中牺牲。


陈书桂(1899—1931)  女。江陵人。自幼受父兄革命思想影响,1925年与丈夫徐帮达一起由兄长陈继礼引上革命道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家乡的妇女运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丈夫徐帮达壮烈牺牲,她革命意志弥坚。1928年与革命同志徐宏远结婚。同年夏,与兄长陈继礼及妹妹在白鹭湖谢令口被国民党保安团捕获。兄妹当晚遇害,她以身孕之故,被关押于荆州城狱中。半年牢狱饱受毒刑,但始终不屈不挠。一天深夜,避开敌人监视,跳楼越狱,逃回沙岗的船上,早产一子。时值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血洗沙岗白鹭湖根据地,形势极为严峻,她以革命事业为重,毅然将小孩交当地老乡,投入地下斗争,不久小孩病亡。1930年1月,江陵县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成立,陈任委员会主任。动员广大妇女为红军做军鞋、收粮草,掩护同志,救护伤病员,传递情报,送子送父参军。同年冬,与战士邹普堂外出工作,途径监利邹家集,遇汪桥团防武装,邹普堂当场牺牲,她不幸被捕。敌将其押往易口,刑讯逼供。她丝毫不为所动。1931年12月26日从容就义。


邓诗福(1896—1932)  别名石夫,沙岗镇人。幼时读私塾5年。在武昌读书期间,于1927年3月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夏,回江陵开展农民运动,经陈香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夏斗寅、杨森相继袭击荆沙,邓调宜昌联络站工作,深入码头开展工人运动。12月,在沿江码头开会时被国民党特务抓捕,解押武汉。不久,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回江陵,任县委军事部长。1928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邓协助陈香波、彭之玉领导了沙岗年关暴动。1929年3月,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沙岗九家湾举行,邓作为江陵代表参加会议。1930年元月,江陵县苏维埃政府在黄彩剅成立,同时成立江陵县总工会,邓任总工会主席。红六军攻占郝穴镇,邓在西湖垴举办区乡工会骨干训练班,有近百人受训。结业后,到区乡普遍建立工人纠察队,配合红军作战,维持地方治安。反围剿战斗中,江陵工人纠察队大部编入“红六军”。1931年10月,国民党军队攻陷沙岗等地,邓带领留下的纠察队员撤至白鹭湖,坚持游击战争。1932年5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开始肃反,邓被当做“改组派”在沙岗张家台遭杀害。


戴君实(生年不详—1932)  白马寺镇人。童年在家读私塾,后赴武昌在省立中学念书。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五”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农村武装斗争。同年冬,任中共沙南区委书记,在沙市郊区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配合荆州、沙市地区的工人运动。1928年春,领导千余农民举行了著名的“金枝寺暴动”,夺取团防局枪支,建立革命武装和临时革命政权。嗣后,历任滩桥区委书记、江陵县委副书记等职。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湘鄂西特委指示各县组织赤色教导军,进行反围剿斗争。月底,戴在江陵率先组织了赤色教导第二军,任军长。同年冬,领导赤色教导二军,配合段德昌领导的独立团在江陵东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四二旅一部。1931年2月,又在施家铺消灭进攻冯家潭子、小河口的国民党军四十八师补二团,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期清剿”。3月,国民党军队又紧接着发动“第二期清剿”,重点仍然是对荆州、沙市构成威胁的江陵苏区。10日,国民党军向资福寺、郝穴、普济观、沙岗进攻,赤色教导二军与独立团进行长达21天的保卫战,歼灭国民党军补一团一部。尔后撤至白鹭湖、三湖、荻湖坚持斗争。4月中旬,又在江陵老新口全歼国民党军新三旅两个营,击溃另两个团。6月,在三官殿、沙岗、普济、郝穴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两千余人。

同年秋,湘鄂西省委决定扩充红军。戴君实带赤色教导军挺进队编入红三军第九师。12月,在均县、房县活动的红九军二十五师主力教导团到洪湖地区,与独立团合编为红三军第八师,段玉林任师长,屈建高任政委,戴君实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2月,七师、九师随贺龙出征襄北,戴与段玉林、胡慎忋率八师留襄南,保卫洪湖苏区。5月,湘鄂西开始“肃反”,戴君实被当做“改组派重要人物”,第一批遭错杀。


彭引生(1900—1932)  又名彭世秀,女,郝穴镇人,1930年5月参加革命,任郝穴市苏维埃政府妇女协会主席。她常召集妇女开会,登台讲演,向广大妇女宣传革命道理,鼓励妇女冲破封建枷锁,参加革命队伍,争取自身的解放。同年11月,国民党驻沙市川军攻打郝穴,她随组织转移到普济观、石首、洪湖一带工作。1932年8月23日,彭引生送小孩回郝穴,被坏人告密,国民党军队立即到处搜捕,最后在江上一条船上被敌人捕获,关进了区公所。五天后,即8月28日,街道两旁布满了敌人的岗哨,敌人将她五花大绑,在街上游街。面对凶恶的敌人,她毫无惧色,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赴刑时,她的母亲领着她的两个孩子为她送行,她对母亲说:“不要可怜我;只把两个孩子带引大。”最后,敌人把她拖到郝穴杨泗庙枪杀。


彭之森(1900—1932)  江陵人。出生农民家庭,其父靠帮工为生,小时读私塾7年。1928年5月,经彭之玉介绍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夏天,随部队攻打洪湖守敌时,沉着应战,英勇顽强,打死打伤敌人数十名,缴获枪支出20余支。1929年1月,带领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攻打监利县守敌时,由于走漏消息,敌人暗设埋伏。当部队突击攻城时,遭到偷袭,彭之森坚毅沉着,运用巧妙战术,赶走敌人,并缴获机关枪3挺。5月,普济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政府主席。6月的一天,他获悉驻白马寺守敌人数不多,当晚亲率区赤卫队摸到敌指挥所,全歼这股敌人,缴枪6支,子弹数百发。由于在历次作战中,英勇顽强,屡建战功,被任命为鄂西联县特别区区长,领导江陵、监利、潜江边界一带的革命斗争。1932年8月,被错杀于洪湖。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烈士。


徐开芝(1901—1932)  出生于沙岗镇一篾匠家庭。曾上私塾四年,后因生活窘迫辍学。北伐战争时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石首以账房先生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由组织安排到武汉学习。不久回沙岗,与陈香波、彭之玉一道在沙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1月,组织了年关暴动。同年,徐开芝率领一支赤卫队在沙岗中剅口击退监利来犯的团防武装,接着奇袭余家埠,击毙团防局头目。不久,调任江、石游击大队队长。后与妻子陈桂芳调往驻宜昌的鄂西特委机关工作。1929年回江陵,在游击大队任职。1932年,在率部攻打枝江时,逃至枝江的沙岗劣绅头子朱敬亭、周仁甫纠集国民党军一个营和地方保安队对徐部进行围攻。由于寡不敌众,内外受击,部队伤亡惨重,徐不幸被俘。一个月后,在沙市童家花园被杀害。


赵本沛(1902—1932)  江陵人。出生农民家庭,小时读私塾10年。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马金枝支部委员。1927年3月,参与组织当地农民协会,任区农协执委。1928年春,革命形势高涨,领导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活动,严厉镇压了几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1930年5月,红六军攻克郝穴,郝穴市苏维埃政府成立,被任命为首任郝穴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元月,组织上派他去沙西北、观音垱及岑河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敌人对沙西北地区进行“围剿”。赵本沛带领沙西北游击队与敌展开反“围剿”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武装力量,迅速撤至外地,使游击队没有收到损失,而且有所发展。同年3月,红三军团改为红三军后,赵本沛率沙西北一部分游击队去洪湖,编入红三军第九师,赵任师政治部宣传科长。1932年2月至6月,先后调任九师二十六团、二十五团政委。同年7月,被错杀于洪湖瞿家湾。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烈士。


李金炽(1902—1932)  江陵人。家庭务农兼营小商。小时断断续续在当地读私塾9年。1925年考入北京高等警察学校卫生班。受进步思想影响,立下拯救祖国,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决心。当时他与江陵在京读书的进步学生刘赤声、胡梅上、徐帮达等组建江陵留京学生会,并创办了《梦醒》月刊,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罪恶和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广大人民宣传革命,传播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1926年,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以教私塾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与返乡共产党员陈香波等人一起秘密发展中共沙岗、黄彩豆等地下党支部,建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沙岗区分部,发展农民协会等组织。1928年10月,任中共江陵第三区(郝穴分区)区委书记。与区苏维埃主席彭之森建立起一支20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配合红军部队作战,先后拔除了普济观、郝穴白点,使沙岗、普济至郝穴一带连成一片,扩大了苏区范围,并大力发展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31年春,他被调到龙南任区委书记。1932年6月初,率领龙南区农军,配合红九师在竹根滩、张金河一带与国民党川军展开反“围剿”战斗,围困川军范哈尔(即范如增)三个团,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1932年夏,被错杀于洪湖瞿家湾。


李一成(1902—1932)  原名陈新春。江陵人。幼年在当地入私塾读书多年,精读经史和诸子百家名著,并兼学新学,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后考入外地读书,于1926年返回家乡,在官陈嘴教书。不久,他与沙岗返乡青年学生、共产党员彭之玉、陈新发等人取得联系,在彭之玉的帮助和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以他为首组建了中共白马区新口乡官陈嘴支部,任支部书记。1928年5月,国民党发动“清乡”,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官陈嘴支部遭敌破坏,李一成幸免逃脱,于外地隐蔽活动,后参加红军部队。1931年3月,在段德昌领导的新六军五十一团政治部任宣传队长。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后,历任红三军九师二十七团和八师二十一团团政委。1932年被错杀于洪湖。


张文庄(1903—1932)  又名熊经斌。江陵人。1927年参加革命,由共产党员王子香、左洪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经组织派遣,帮助组建熊家河党支部,任书记。1928年冬,任熊家河区委书记,成功地争取了国民党熊家河常练分队谢锡章起义。谢锡章曾任过桂系军队的少校营长,思想比较进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脱离部队,滞留荆沙,后应故旧之约,出任熊家河分队队长,但因处处受制于反动团总,二人貌合神离。根据这一情况张文庄派人做谢锡章的争取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教育,谢锡章被吸收为共产党员。谢入党后,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1930年2月2日夜,按照张文庄和区委制订的计划,正式率部起义。部队开到监利汪桥,整编为鄂西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二纵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谢锡章任中队长,张文庄调大队部工作。这次起义,在鄂西地区影响很大,受到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等的重视。1931年湘鄂西省委党校成立。张文庄任党校教务主任,为培养党的领导干部费尽心血。1932年8月,在国民党大举“围剿”中牺牲于洪湖。


侯蔚文(1903—1932)  原名侯燮堂,又名侯燮团、侯协堂,化名张达成。江陵县龙湾侯家台人(现属潜江市)。1921年考进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暑假回到家乡,组织了江陵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直路河三民主义农民协会。1926年夏,他受董必武派遣,以农协特派员身份,再次回江陵工作,为中共江陵特别支部负责人。他利用沙市税务所税务员的公开身份发展党组织。北伐军占领荆沙,江陵组成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部,侯蔚文担任执委兼组织部长,积极发展工会、农会、青年工作团和妇女协会等革命团体。1927年4月,江陵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侯为主任,有区农协7个,乡农协267个,会员八万多人。“五一”前,农民协会在荆州城游斗并枪决了江陵弥陀寺著名的大土豪劣绅卞白涛,掀起了农民运动高潮。

7月,大革命失败后,侯蔚文回龙湾,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1月,在家乡侯家垴台重建了秘密农民协会。1928年2月,任县委委员兼龙湾区委书记。不久,调中共鄂西特委,负责沙市机关工作。5月,因叛徒出卖,特委机关遭破坏,侯被捕,由于没有暴露身份,幸免于害。1929年5月,监狱炸监,侯蔚文得以逃出。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后,侯被派往长江以南石首和华容一带工作,组建中共江南县委,并任书记。1930年初,调回江陵,任县委书记。4月,他带领游击大队,协同红六军攻占鄂西重镇郝穴。7月,为迎接红二军与红六军会师,组织游击大队担任从沙市近郊盐卡到监利一百多里长的长江江防的警戒,并集结大批船只,4日、5日两天,贺龙的红二军全部人马和红六军一部在马家寨顺利渡过长江,完成了湘鄂西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九月中旬,侯组织江陵数万群众支援红二军团攻打长江沿岸重要城市沙市。1930年10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根据会议通过的《土地法》,侯蔚文领导了江陵的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成为湘鄂西最早开展土地分配的地区。1931年夏,江陵水灾严重,他领导苏区的抗灾斗争。侯还根据省委指示,在观音寺、马家寨、吴桥等处设立海关,征收出入苏区货物的税金,增加根据地财政收入。1932年1月,中共湘鄂西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侯当选为省委监委委员,担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不久,他改任湘鄂西省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5月,受省委派遣,回江陵县指导工作,省委要求其“注意肃反”。由于侯对以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为首的左倾路线有不同意见,根据江陵县的实际情况,缩小打击面,争取中间力量,向省委提出了“是否允许土豪劣绅家属回苏区”等问题,遂遭受打击。6月12日,湘鄂西省委开会,通过《关于解散江陵县委及开除侯蔚文党籍的决议案》,以“肃反不力”的罪名,解散了江陵县委,开除侯的党籍。不久,在湘鄂西苏区第一次错误的肃反运动中被杀害。


戴燧(1904—1932)  又名绍炎、镇南,江陵县白马寺镇刘家岭人。1920年8月考入荆南中学。1924年入武昌法政学校,参加武汉地区的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在白马、赤湖等地领导农民运动,处决了陈茂明、蒋月成等土豪劣绅。后被派往公安县开展地下活动。1930年春,江陵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戴回到家乡,与陈新标一起创办了县苏维埃列宁模范学校,任教导主任,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4月,调任县苏维埃文教委员,负责《工农兵报》编辑等工作。1931年春赴洪湖,任湘鄂西联县政府秘书。5月,调任湘鄂西省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编辑。8月,改任省内务部秘书兼省邮政局局长。1932年9月,被当做“改组派”杀害于周老嘴。


陈自耀(1904—1932)  江陵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读私塾6年,青少年时期受从武汉中华大学毕业返回家乡的哥哥陈香波(共产党员)进步思想的影响,投入革命。1928年秋,经陈香波和彭之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沙岗区委组织委员、江陵县委秘书。1929年6月,任中共江陵县委委员。1930年1—5月,任江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县特务中队政委。同年10月,任县赤色警卫二大队政委。1931年初,调荆门县工作,任中共荆门县委委员,不久又调回本县,继任江陵县赤色警卫二大队政委和中共江陵县委委员。1932年秋,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谭德春(1905—1932)  江陵人。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6岁起在当地读私塾10余年,后考入武汉高等学校读书。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积极投入武汉地区学生运动,进行反帝反封宣传,成为学生运动骨干。1926年冬,从学校返回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马金枝支部组织委员。在谭的培养下,发展了戴绍安等10名共产党员,扩大了支部核心力量,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1928年初,在阴历年关暴动中与其他共产党员、农协骨干一起处决了普济的团总王鲁全等10多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1929年4月,在普济金果寺组织召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随即被派往沙南区张黄场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2月,任中共江陵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3月,在肃反中被错杀于熊河谭家巷。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谭明金(1905—1932)  江陵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年只读过一年私塾,10岁时,就给地主放牛。1930年5月,红军攻下普济后参加革命,在郝穴区苏维埃政府从事工会工作,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国民党地方团防武装随同白军进攻普济观苏区,谭随区苏维埃政府转移。不久调任江陵县总工会主席,同时被任命为中共江陵县委委员,负责领导全县的工农运动。1932年秋,国民党向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后,在敌人酷刑下几次死去活来,但始终没有交出共产党员名单和党的任何情况。狱中,还一再鼓励难友们保持革命气节,坚定革命信念。不久,被敌杀害。

黄震远(1906—1932)  郝穴镇人。早年在进步教师黄康衡所办的棲鹤堂小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武汉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回江陵,与戴绍鼎、赵本长等在田家坊组成中共田金南支部。1928年,川军余部胡占鳌、欧占奎勾结郝穴地主豪绅镇压革命,黄等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关押在沙市童家花园。同年下半年,与在狱人员炸监逃出。嗣后,经党组织派遣,到上海中国济难会(后改为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


白正秀(1907—1932)  女,又名白士珍,白仲云,黄震远之妻。白出生于郝穴镇士绅之家。早年求学于武昌第一女子中学,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与黄震远一同回到江陵发展党的组织,为江陵县第一个党支部田金南支部成员。1926年参加北伐。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在武昌兰陵街宣传所工作,次年回到郝穴。1928年春,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先学纺织,后因革命根据地急需医护人员,改学医科。

1931年,党派黄震远、白正秀夫妇到洪湖苏区整顿互济会组织,黄任湘鄂西省互济会负责人,白在红军医院工作。1932年,夫妻俩在“肃反”中被当做“改组派”错杀。


彭之玉(1907—1932)  别名彭玉林,化名金撇耳,江陵县沙岗三户街人。1922年赴省会武昌,入共进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投笔从戎,南下参加周逸群领导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随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北伐,战斗负伤。1927年元月,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彭之玉受党组织派遣,回江陵准备秋收暴动。同年冬天,新观农民协会在白色恐怖中诞生,处决马金波等土豪劣绅,筹集了一批活动经费。年底,彭利用与胡场团总同学关系前去拜访,夺取枪支十余支,组织了一支革命武装。1928年农历正月初一,彭与陈香波一道,领导沙岗工人、居民和农民举行声势浩大的年关暴动,打跑国民党清乡队炮船,烧毁团防炮楼。处决了张仁科、杨西古等土豪劣绅。接着,在五显庙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暴动成功,成立江陵县农民协会。从此开始以白鹭湖为中心的革命武装割据。4月,石首、华容形势恶化,屈阳春、段玉林带领游击队辗转到沙岗,同江陵游击队汇合,组成江石游击队,彭之玉与段玉林共同负责。1929年3月。彭受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委托,在沙岗九家湾筹备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后,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的革命武装合编为游击大队,江陵、石首的武装编为第一中队,彭任党代表,指挥了沙岗保卫战。接着,一中队又开赴石首,夜渡长江,痛击团防局袁福阶的“神兵”,攻占了石首县城。8月,特委决定正式成立鄂西游击总队,江石游击队编为二大队。12月,彭之玉和段玉林率队反击敌人的清剿,在千余赤卫队、群众支援下,于小河口全歼来犯的江陵、公安、石首常练队五百多人,缴获轮船一艘,枪百余支,并乘胜夜袭熊家河、马家寨、观音寺,均获胜利,恢复、扩大了红色区域。总队改编为红军独立一师,彭任第二纵队政委。1930年1月,江陵县苏维埃在沙岗正式成立,彭任主席。4月,鄂西特委在石首调弦口召开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彭之玉被选入主席团,任副主席,后又兼土地委员会主席。1930年9月,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彭为特委七名常务委员之一,任联县政府党团书记。10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召开,鄂西联县政府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彭继续担任党团书记职务。

1931年6月中旬,湘鄂西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宣告成立湘鄂西临时省委,彭之玉任省委常务委员。同时,联县政府改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彭当选为省苏维埃主席。8月,国民党军向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省委和省军委派万涛带九师北上与三军联系。北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江南苏区失守。夏曦推卸责任,10月18日指示彭之玉(代万涛)、唐赤英(代贺龙)和夏曦三人签发《湘鄂西省军委对第三军的训令》,指责万涛违反军委决议。其后,军委指定彭、唐、贺三人组成红三军前敌委员会,彭为书记。12月,召开了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彭继续担任政府党团书记。1932年1月,彭在中共湘鄂西第四次代表会上被选为省委委员。2月任省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红三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书记、七师政委,与师长王一鸣共同指挥了著名的瓦庙集战斗.4月,兼任襄北特委常委、荆南县委书记。1932年5月,在湘鄂西中央分局第一次“肃反”中.以“改组派”罪名遭逮捕,旋即被杀害于周老嘴。时年仅25岁。

195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陈新发(1908—1932)  沙岗人。幼时读私塾十年。1927年冬随陈香波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2月,带领一支游击队攻打郝穴,打死打伤敌人30余名,缴枪21支,受到上级嘉奖。同年秋,江、石游击大队派他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智取特别通行证。陈身藏两只手枪,扮成商人,只身前往。至三湖遭土匪袭击,他击毙土匪两名,活捉一人,缴获短枪3支、手榴弹7枚。第二次又去,自称县长“老表”,蒙骗岗哨,直驱县长卧室,迫使县长在特别通行证上盖印签字。当全城戒严时,陈已凯旋。江陵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陈担任主席。1932年5月,在湘鄂西“肃反”期间,被当做“改组派”杀害于白鹭湖。


谭波亭(1912—1936)  又名达勋。江陵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党,不久调任中共沙南区委书记。1932年10月,红军退出洪湖根据地后,谭潜回普济观,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4年5月,与黄凤海、席正明等人两次赴湖南寻找红军,未果。9月,隐蔽在普济一带的共产党员凑集10块银元作盘费,选派潭波亭、席正明第三次前往湘西。途径澧州王场,遇国民党“清乡”,被当做“共党分子”,关押于王场公所达1月之久。出狱后,继续探访红军消息。11月下旬,终于在大庸境内找到红二军团,向军团政委关向应汇报了苏区失陷后国民党屠杀人民、灭绝苏区的情况,请求红军返回苏区拯救人民。红二军团政治部遵照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指示,决定组建中共江陵县委,任命潭波亭为中心县委书记,罗超北、席正明分别负组织、宣传之责。中心县委成立后,谭波亭等积极开展工作,到1935年春,江陵境内先后建立了普济、沙岗、张金河3个区委,有党员63名,在普济、沙岗和公安麻豪口设立了3个联络站。1935年底,中心县委根据红二军团“尽快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准备发动游击战争,迎接红军回来”的指示,计划发动除夕暴动,夺取国民党普济观联保自卫分队的枪支,拖到白鹭湖打游击,以策应红军重返洪湖。1936年2月,因工作疏忽,露出破绽,被敌发觉,国民党普济联保主任谭敬之派爪牙将谭波亭10余人抓捕,关押在荆州城国民党第四区保安司令部监狱达10个月之久。他经受了各种残酷刑罚,但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12月,惨遭杀害。


朱长清(1894—1937)  原名朱昌清,江陵县郝穴镇人。幼年靠亲友支持读私塾七年,辍学后随父亲在河南堤码头当搬运工。

1930年5月,红军攻克郝穴,朱参加革命,任郝穴市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红军撤离郝穴,随赤卫队在沙岗、白马寺、普济观一带坚持游击。1931年编入江陵县挺进支队,后又编入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转战湘鄂西,历任连长、团长、支队长等职。在夏曦等推行“左”倾路线时,朱受到排斥。1934年,部队到达黔东后,中央批评夏曦的错误,红三军恢复党团组织,重新设立政治部,由朱长清、黄清远、张少绪三人负责。连队普遍建立党、团支部。朱为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兼任红三军军事裁判所所长,负责军内的司法事务。同年10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复称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王震、肖克领导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木黄地区会师,朱担任二、六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11月26日,二、六军团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发出第一号通知,宣布在大庸县城成立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朱长清与夏曦任副主席。朱主管地方工作,为建立郭亮(永保、桑植两县边境)、永保、桑植、大庸等四个县苏维埃和基层政权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1935年11月,朱随二、六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2月7日,二、六军团在黔西建立川滇黔党的省委和苏区革命委员会,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由陈希云代理),朱长清任副主席。6月,贺龙带领部队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朱长清协助任弼时、贺龙等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斗争。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随后部队移驻陕甘边区,朱长清任湘、鄂、川、黔、康、甘、陕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该委员会主席为贺龙,另一副主席为陈希云。1937年春,朱长清不幸病逝于红二方面军医院。红二方面军总部在陕西省耀县庄里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杨茂新(1914—1938)  又名王风亭,监利新观人。14岁在磨坊当童工,16岁进列宁小学(属江陵沙岗)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国际江陵县委书记。1932年,湘鄂西主力红军撤走后,杨回新观老家隐蔽。次年下半年到黄彩剅,与共产党员彭中瑞、彭存银以开勤行作掩护,坚持地下斗争。1935年阴历七、八月,原沙南区委书记谭波庭找到红二军团,与上级取得联系,他们一起成立了“江陵县委”,同时,联络监利、石首、公安等地隐蔽的党员。冬,杨被秦市“清乡队”抓捕,后越狱逃到石首。工作刚开展几天,被石首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后经陈钟万等营救出狱,转移至公安麻豪口。在街上开设“和记饭店”,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又筹办自强中学,培养进步青年,蓄积革命力量。组织地下党,成立江南、江北两个小组,自任大组长。1936年10月,在公安恒德垸陈祠桥召集会议,正式成立荆沙地下党支部,辖荆沙、江陵、公安、石首四个小组,选举杨任书记。为解决活动经费,杨组织地方武装齐采庭部攻打国民党后港区署。杨任齐部中队长,在此次战斗中负伤。齐分给他一些银元作酬金,他把这笔钱交给组织。1937年4月,杨派彭维西(魏西)第三次找红二军团,后经介绍到陕北找党,汇报荆沙地下党活动情况。同年秋,赴武汉,与八路军驻汉办事处董必武取得联系。回来后,主持召开鄂西联县党员代表会议,传达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8年春,为组织抗日武装,杨带人前往江南南五洲,找叛徒、土匪赵克光接洽购买枪支,被赵杀害。


熊得山(1891—1939)  谱名学峻,字子奇,熊河镇熊家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入郝穴鹤汛两等学堂附设预备中学堂念书。与胡鄂公、钱纳水、宁敦武等人组织“辅仁社”,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翌年3月,与钱纳水一道赴日本求学,先入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后入明治大学。在日本读书期间,加入“共进会”,随即又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回国。翌年春,应胡鄂公之邀,赴保定筹组“同盟会北方支部”,未果。先入高等农业学堂插班,不久又转入马医学堂。4月8日,成立“共和会”,胡鄂公任干事长,熊任干事。辛亥革命爆发,胡鄂公由武昌军政府派为全权代表,负责北方革命在天津成立北方革命总司令部指挥处,熊任秘书长,参加“滦州起义”。又与钱纳水等潜入北京,联络毅军营队暴动,因叛徒告密而未成功。民国元年(1912)2月7日,因策划大规模暴动,在天津被捕。南北议和后出狱,协助胡鄂公办《大中华日报》,任编辑。辛亥革命后,回家乡荆州协助胡鄂公在荆旗善后局工作。民国5年(1916)前后,熊往来于武汉、北京之间,参加新文化运动,常为各报纸刊物写稿。在“五·四”运动酝酿过程中,他积极策划奔走,并主编《新华周刊》(出至十月而因故停刊)。苏俄十月革命后,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邝摩汉等一度加入最初发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S·Y即C·Y前身)。后与胡鄂公等人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又称中国共产同志会),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团体之一。民国11年(1922)2月15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今日》杂志,熊任主编,由北京新知书社发行。撰写和翻译了《公妻说的辟谬》《社会主义未来国》《社会主义与人口论》《国际劳动同盟的历史》等著作。所译马克思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在《今日》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发表,使得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第一次与中国民众见面。而恩格斯的重要论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是由他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民国11年(1922)秋,瞿秋白从苏联回国,经瞿和刘子通的“斡旋介绍”,与胡鄂公一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熊返回湖北,先后任《商大周刊》主编、湖北留日学生会经理、武昌法科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次年到上海任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教授。后与李达、邓初民、宁敦武、施存统等人一道创办“昆仑书店”,主持书店日常工作。在此期间,熊得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写作和翻译了不少社会科学专著。在熊得山及书店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昆仑书店出版了大量左翼社会科学书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又与李达、邓初民、钱纳水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参加“中国互济总会”。民国22年(1933),离沪赴广西,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后,仍为教授。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教学和生活条件都极度艰苦,而熊得山不顾体弱多病,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原因,并在此时撰写《中国社会史论》(原题名《中国通史》),至1938年,终于积劳成疾。病重期间,中共负责人李克农曾为其筹措医病费用。民国28年(1939)2月4日,病逝于广西桂林乡下大埠圩。当时,熊得山家境贫困,死后无以为殓,逝世后,当时政府及社会知名人士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张知本、冯玉祥以及湖北省代主席严立三均以不同方式向其表示哀悼,捐重金为其办理丧事,李任仁、千家驹、李达、张映南、熊子民等治丧。陈此生撰写碑文。

熊生前著作甚丰,有《中国革命的出路》《社会主义基础知识》、《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思想史》等20多种,译著有《哥达纲领批判》《社会思想史解说》《唯物史观经济史》《欧洲经济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社会思想》《西方美术东渐史》《西方哲学史》等20多部。在广西大学编《中国文化史》《中国现代史》教材2部。

2007年,其遗稿《中国社会史论》(张家清整理),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列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出版。


王青光(1915—1940)  王明光之弟。14岁任沙南区儿童团团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郝西乡支部书记。1939年任中共郝穴中心区委委员兼马家寨分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荆沙,在撤退途中遇难。


彭祥麟(1917—1941)  沙市人,19岁在宜昌“四川中学”读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沙市,以树人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与共产党员杨茂新、陈钟万等一起发动荆沙青年学生和工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新生”“黎明”剧社和“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等群众组织,并秘密组织工会,领导工人罢工,抗议资本家无理克扣工人工资和解雇工人。次年底,彭任江陵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与县委书记王栋一起深入学校、卷烟坊、印刷厂和码头工人当中,发展党的组织,随后在农村发展党员,先后在岑河、龙湾、郝穴等地建立了9个支部。

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荆沙,彭与荆沙地下党组织转移岑河、三湖一带,以“黄学会”为掩护,组织群众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同年冬,彭找到鄂豫边区党委,根据李先念、陈少敏的指示,回县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扩充抗日武装。不久,任江陵县委书记。1941年4月,江陵抗日武装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襄南独立十四营”,彭任政委。同时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彭兼任县长。独立营在彭的领导下,取得了龚家桥、清水口等战斗的胜利,队伍扩大到100多人,成为江陵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1941年9月,国民党鄂中游击总指挥凌兆垚纠集十倍于独立营的兵力扫荡江陵三湖根据地,彭率领独立营退守莲花湖中。不久,因叛徒告密,惨遭杀害。


张礼成(1910—1944)  又名张生凯,化名吴生凯。监利县汪桥镇走马岗人。18岁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洪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转移。张冒着生命危险,护送省苏维埃主席崔琪渡过长江至桃花山。组织安排张隐蔽在万城、马山等地从事地下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到公安,在金鸡庙党支部工作。次年返回江陵,化装成渔民或小商,奔走于张金、龙湾、三湖、熊河等地,发展党的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5月,中共江陵中心县委成立,张礼成任县委委员兼熊河区委书记。1941年5月,江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任民运部长。9月,国民党鄂中游击总队围剿三湖根据地,县委书记彭祥麟被捕牺牲。张带领干部和游击武装突出重围,转移襄西。嗣后任荆门县委组织部长。第二年夏天被派回江陵,重新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地下抗日游击活动,为主力部队开辟襄南作准备。1943年2月,张派邓理、赵远松到襄河地委汇报,请求派部队开辟襄南。新四军第五师李人林部队收复襄南后,重建江陵县委,张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冬,国民党军扫荡张金河,张率部作战,战斗中负重伤。此后一病不起,1944年春逝世。


黄凤池(1905—1946)  乳名汉章。江陵人。少年时,在当地读私塾,后在返乡进步青年黄西香影响下,于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派他作交通联络和侦察、统战等工作。为了革命的需要,学会了酿酒、做篾活及红、白案多种手艺;还深通青、红帮生活习惯及江湖语言,常打入国民党军政人员中,探听敌情和做党的统战工作。1931年,任江陵县苏维埃政府通讯联络科科长。1932年10月,红军撤出苏区后,转入地下活动。1935年下半年,与分散隐蔽的部分共产党员秘密取得联系,组建了中共江陵中心县委。1936年,曾先后两次策划派人打入国民党内部,拖走乡公所长短枪20余支,帮助中心县委建立地下革命武装。1938年至1940年间,任鄂豫边区财政科长、统战科长时,受边区党委派遣,第二次回到沙岗地区,配合新四军五师四十五团奔走于监利邹集一带,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作策反瓦解敌军的工作。1946年,参加了中原突围大转移,在宣化店整编后,编入部队。在突围中英勇捐躯。


胡鄂公(1884—1951)  原名荣铭,字新三,号南湖,化名伯良等,江陵县郝穴镇郊胡家台人。早年曾参加胞兄胡荣珪领导的湘鄂边界“洪门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胡在公安读书,与同学倡立“日新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郝穴鹤汛两等学堂附设预备中学堂学习,与同学熊得山、宁敦武、钱纳水、李尧衢等20余人结为“辅仁社”,任社长,鼓吹革命。光绪三十四年(1908)2月,胡由乡人资助北上,先入北京江汉学堂,次年秋考进保定高等农业学堂。宣统元年(1909)暑假,邀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熊得山、钱纳水到保定,筹组同盟会支部。发起“断发会”,联合保定各校学生于9月15日同时剪掉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次年4月,北京、天津、保定、通县等地代表齐聚保定,成立“共和会”,胡任干事长。并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建立分会,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革命组织,李大钊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加入了该会。宣统二年(1910)底,返回郝穴,与原在鹤汛两等学堂执教的老师谭虚谷、谢石云以及陈洪度、熊烈臣、王振新等联系,于辛亥年(1911)正月十五在郝穴同学李尧衢家成立共和会荆州支部,成员五十余人。同时先后在武昌、南昌、桂林、广州等地建立了分会或支部。9月17日,胡鄂公为了向清朝政府请愿召开国会,组织发动保、京、津地区学生罢课,遭通缉,潜至江西。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胡乘火车由河南驻马店抵达汉口,当晚,武昌起义爆发,次日,胡过江前往设在黄鹤楼警钟楼左首怀白楼茶馆内的革命军办事处,后到阅马场都督府见都督黎元洪及吴兆麟、张振武等革命军领导人,当晚参加紧急军事会议,被推举担任都督府高等侦探科长,主持高等侦探、普通侦探、步探、马探四科总办公处工作。汉口之役起,黎元洪于10月18日以“状字第一号”委任状委任胡为鄂军水陆总指挥,其后代理军法科长。其中曾与宋教仁讨论《鄂州约法》。月底,黄兴抵武昌出任战时总司令,胡为副官,主管兵马补充。汉口失守,又任大别山(龟山)要塞监督,坚守汉阳。11月7日,北方革命组织代表冷公剑、杨时杰等相继抵武昌,要求派员主持北方革命工作。黎元洪于12日委派胡为鄂军政府全权代表,绕道上海去京津。11月30日,在天津成立津军司令部。12月2日,成立鄂军代表办事处、兼任总指挥。铁血团、光复团、急进会、女子暗杀团、北方革命总团、共和革命党、北方共和团等革命团体组成统一的北方革命协会,胡任会长,派孙谏声等到滦州策动二十镇第十九标起义。民国元年(1912)元月9日,胡又派遣钱纳水、蔡德辰等人潜入北京,约定北京、通州、南苑、齐化门、阜成门一带毅军20个营队同时暴动,因接济未到,加上余临江告密,暴动失败。19日,胡又组织张先培、黄元萌等在北京东华门刺杀袁世凯,未中,杨禹昌被捕牺牲。27日,京、津、通、保联络员及各军代表在天津开会,组织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推举胡为总司令,计划于29日夜12时在天津举行大规模暴动。后熊得山等人被捕,暴动又告失败。

当时,南京政府与袁世凯谈判,南北和议正积极进行。胡又召开北方革命团体代表会议,讨论天津再举计划,但不久和议告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于是他只好宣告北方革命暂告结束,亲自处理善后事宜,并撰成《辛亥北方革命实录》和《烈士传》二书,并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袁世凯政府授勋,黎元洪把胡的名字列入,他电请注销,说:“袁氏假革命威力以挟清廷,挟清军以挫抑革命,我北方同志被杀戮者不知凡几,且已与诸同志约,在袁氏当国期内,不受其任何官职和荣典勋章等物。”黎元洪复电称:“足下勇逾贲育,志比聂荆,色角风云,声摧山岳,共和告成,所赖实多。”4月,回江陵,任“荆州荆旗善后局”督办。次年,由共和党提名当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兼任荆州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民国3年(1914),国会被袁解散。胡受聘为总统府谘议。第二年3月,陈宧督川,胡随行,任督军署一等秘书。袁世凯恢复帝制,蔡锷兴军护国,胡联络在四川的北方革命志士进行反袁活动。四川独立后,胡任四川“全川宣慰使”。民国5年(1916),胡返京任议员。民国7年(1918),段祺瑞组阁,派胡任广东潮循道尹。民国10年(1921)4月,任湖北政务厅长。民国11年(1922)8月,国会复会,复任议员。12月,出任教育部次长。黎元洪总统曾授予二等文虎章和二等大绶嘉禾章。

苏俄十月革命,胡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1920至1922年间,与熊得山等联络在北京的湖北青年,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称中国共产主义同志会),胡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并于1922年2月出版发行《今日》杂志和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月刊(现存莫斯科汉学图书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革命,胡著文以南湖署名。民国十一年(1922)秋,瞿秋白从苏联回国,经瞿和刘子通“斡旋介绍”,胡及熊得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利用合法身份,在国会中联名提议承认新诞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民国13年(1924)1月,李大钊南下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由胡主持北方党的工作。7月13日,胡联络参、众两院议员雷殷、王文璞等155人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多个群众团体以及章士钊、杨度等,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被推选为主席委员。大同盟创办《反帝国主义旬刊》,前后共八期,向国内外发表了《联盟宣言》《中国国民致帝国主义列强国民的一封信》《致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一封信》《致东交民巷驻华公使公函》等,掀起反帝运动。后来杨度参加中国共产党,即出于胡的介绍ƒ。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支部成立,胡任书记。民国16年(1927)3月,北方形势紧张,军阀张作霖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且矛头指向李大钊。杨度将此消息告知胡并由胡通知中共组织。为保护李大钊,胡先将其安置在宣武门内钥幌胡同自己家中,后又转移到苏联公使馆。4月6日,李大钊等人被捕。胡一面向党中央汇报情况,一面与杨度、章士钊等筹集经费,分头活动,进行营救,同时还打算组织铁路工人劫狱。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北方局势更加险恶。胡奉调去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工作。

民国18年(1929),中共顺直省委在天津遭破坏,卢福坦、王奇约等人被捕。胡自沪至津,利用上层关系进行营救。民国19年(1930)2月,胡在上海与鲁迅、田汉等组织“自由大同盟”。同时,还负责党中央的联络工作。当时,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患病,从中央苏区秘密转移上海治疗,由胡负责安排住院和照料生活。民国20年(1931)初,党中央派胡返回北方地区开展政治情报工作,胡与其助手杨献珍于1月中旬抵达天津开展工作。7月22日,胡鄂公要杨献珍去北平,胡将五份早就写好的《开展北方政治情报工作大纲》交给他,并开了张克侠、何基沣、刘少白等北平的五个关系名单让他去接头。其后,逢顺直省委再次遭到破坏,安子文、周仲英、陈厚道、刘亚雄被捕。胡再次组织营救,终因叛徒告密,营救未成。在天津期间,陈赓曾通过胡鄂公的关系,在天津中原公司大楼屋顶上的娱乐坊接待了北洋军阀时代的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参议院议长陈伯廉等许多政治显要。胡鄂公回上海后,继续做上层政治情报工作,特别同冯玉祥保持密切联系,冯玉祥用米汤写的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信,就是胡鄂公从山东泰山带到上海送交中共临时中央的。

民国22年(1933),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与李济深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派人到上海与中共中央联系。党中央派胡接谈,并由胡通过日本在上海的通讯社将有关福建事变的消息向外界公布。后来,福建政府代表被国民党上海特务机关抓捕,并出卖了胡,胡遂遭逮捕。入狱后,由宪警机关呈报蒋介石裁决,胡在狱中向张群写信求援,后经蒋的侍从秘书李某斡旋,获得释放。出狱后,经中共中央审查,指定在潘汉年领导下进行工作。民国25年(1936),去香港。6月,“两广事变”发生,赴广西南宁进行统战工作。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此时日本内部一部分人掀起了所谓和平运动,实现以非战争手段诱降中国政府的目的。为分化中国抗日力量,他们一方面声称不以蒋介石为谈判对手,另一方面又派人与代表重庆当局的人士会谈,此时胡鄂公以私人名义,而实际作为重庆国民政府的主要谈判代表之一,在上海多次与日方人士秘密会谈。如1938年11月与津田静枝的会谈;1939年3—4月与船津辰一郎的秘密接触;1939年3—4月与坂西的秘密接触;1940年10月与松本重治的会谈,以及与今井武夫、和知鹰二、伊藤武雄等诸人的谈话,均对日方“阳假和平之名,阴行政治进攻的策略”进行了揭露和反击。他一再声称,中国是“为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而抗战”。表明自己“拥护中国国策与信仰中枢持久抗战”。对于汪精卫等汉奸投降派,则一再声称“中国政府对于背叛民族与国家者,不能予以宽容。此为一国之纲纪问题”。通过这些谈话,一方面挫败日方阴谋,一方面获取日方情报,了解其真意。当时,胡的身份是受孔祥熙聘请,担任其私人政治经济顾问。另一方面,则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向潘汉年汇报工作。胡对日情报工作的直接联系人就是孔祥熙之子,时任孔的特务秘书的孔令侃,而受孔祥熙直接指挥,而其幕后的策划者则是蒋介石。抗战胜利后,胡曾以蒋介石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处理敌伪遗留问题‚。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日本陆军主张北进,从西伯利亚进攻苏联;海军则主张南进,打击英美势力。当时斯大林电嘱日共,促成南进政策。日共代表铃江言一、尾崎秀实来华与胡鄂公联系,利用胡与日方秘密谈判的条件,经胡介绍,日共领导人官本显治与国民党接洽,终于促成日军南进计划。事情成功后,斯大林曾来电嘉奖,铃江、尾崎邀胡之侄胡曲园到饭店聚餐以示庆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方发现其中有共产党活动,结果铃江、尾崎回国后遭逮捕,后尾崎遇难。铃江也是日方参加和平会谈的成员之一,在胡与日方人士会谈时,铃江担任翻译和记录,但铃江实则协助胡鄂公工作。胡呈报重庆的电稿大多由铃江整理,然后上报。铃江曾著有《中国解放斗争史》一书,书中对胡鄂公有较大篇幅的介绍。据有关资料称,民国32年(1943),胡因与潘汉年不协调,在广西桂林脱党。但据其侄胡曲园教授回忆,直至1949年,胡与潘汉年始终保持良好关系,并向潘呈交有关情报。此外,胡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关心中国的文化事业,在北京期间,由于他的推介,曾将被埋没的画家齐白石介绍给首都画坛ƒ。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在孔祥熙资助的《时事新报》任总经理兼发行人。上海解放前夕去台湾。1951年10月8日,因心脏停搏去世。

其著作有:《北方革命实录》《胡鄂公节略》《武昌首义三十五日日记》《原林》《原农》《五十家论文书髓》《古文辞粹》等。


杨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书序》。

胡鄂公:《纪念熊得山》(《申报》1941年2月10日8版)

1980年8月张执一向贺觉非面告。见贺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胡鄂公》注。


据重庆档案馆资料。

据《周佛海日记》。

引自日松本重治《上海时代》13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徐沐三(1881—1955)  白马寺镇人。少年在家塾就读,稍大赴武昌念书,后赴日本留学,研习法律。

民国初年归国,在汉口从事律师业务。民国17年(1928)4月,任湖北高等法院庭长。民国21年(1932),先后转任湖南高等法院庭长、安徽高等法院庭长。民国26年(1937)调任山东高等法院检察官。抗日战争爆发,济南陷落,徐不愿为日伪政权效力,辗转千里,于次年回到湖北。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徐在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检察处任职。武汉失守后,随省政府去鄂西。民国29年(1940),任湖北高等法院二分院推事。次年改任襄阳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民国34年(1945)调任湖北高等法院郧县分院首席检察官。民国38年(1949)2月回到江陵。荆沙解放前夕,曾掩护过进城侦察的解放军人员。江陵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为县政协委员、荆州文史馆馆员,1955年去世。


谢润生(1900—1958)  名义德,以字行,郝穴镇人。少时读私塾,后继承祖业经商,经营“春生厚”匹头、酱园,为郝穴大商号之一。谢润生曾任郝穴商会会长,与共产党人王干青等相友善,同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党的地下活动曾多方掩护。

1940年,他帮助当时在松滋刘家场江陵简师附中工作的地下党员施宏浩撤离学校,给其准备了路费,并雇一农民为他挑行李。并曾多次帮助地下党员转移到解放区去。

1946年,中共江陵五区委书记邓杰在郝穴被捕,谢立即利用他在镇上的影响,不让当地国民党地方政权把邓押到国民党专员公署,他领衔具保将邓释放,保护了革命同志和党的机密。

谢润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多次将家产捐助学校。1936年他将在公安县的部分田产捐给郝穴小学(五小)为校产。1947年兴办江陵中学三分校时,他捐款四十万元(旧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多次捐款给幼儿园和小学。

土地改革时,谢主动交出田产分给农民,被定为开明士绅。后来他所经营的店铺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谢润生被错划为右派,不久自杀身亡。后予已改正。


崔国翰(1896—1959)  别名麓生,江陵沙岗人。父亲早逝,幼年就读私塾。13岁到荆州城江陵高等小学堂念书。民国元年(1912),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大哥崔东桥在湖北军政府司法部任秘书,他遂随至武汉就学。次年考入湖北法律专科学校,后并入私立湖北法政专门学校。民国6年(1917)毕业,取得律师证书。同年12月,大哥赴湖南安化等县任知事,同往学习公牍文书。

民国9年(1920)回到家乡,参加地方人士反对王占元统治湖北的活动,策划自治,在江陵县自治筹备处任秘书,嗣任自治筹备员。民国14年(1925)去武汉,从事律师业务。第二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奉派到黄梅县任司法委员。民国16年(1927)6月,经冯文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捕杀共产党人,冯文华等人先后遇难,崔被迫返武汉,与党失去联系。11月,任湖北省政府秘书,曾掩护和资助过一些受迫害的党员。民国18年(1929)辞去职务,在汉口以律师为业。次年,经胡鄂公介绍,与上海党组织工作人员通信。民国22年(1933),被国民党特务侦悉,进行迫害,不得已举家迁往沙市避难,通信工作交由其大女婿关兆南继续承担。民国24年(1935),事泄,通信点遭破坏,关被捕,解押南京后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朝阳学院由北平迁沙市复学。应院长张知本邀请,任学院秘书。学院迁四川,他随校到成都,仍任秘书并兼职教授,开设公牍文书课程。在校期间,接近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等进步人士。由他出面,邀请沈钧儒到校讲课,两人结下友谊。民国29年(1940),离开朝阳学院,到重庆从事律师工作,受沈钧儒器重。次年由沈荐任重庆律师协会秘书。崔与沈钧儒、沙千里、林亨元四律师在林森路相君阁共同组织“平正法律事务所”,投入保障人权、争取民主、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并受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委托,积极义务办理有关案件。民国32年(1943),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指使特务破坏重庆新华日报社和新华书店,迫害工作人员,沈钧儒、沙千里、崔国翰、林亨元四人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第二年秋,由沈钧儒和林亨元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民国35年(1946)2月,重庆校场口事件爆发,崔与史良、潘震亚、林亨元一道为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致伤而反遭诬告的郭沫若、李公朴、陶行知、章乃器、施复亮、朱学范、易礼容出庭辩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崔还以重庆律师协会秘书的名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驳斥国民党当局对共产党员及进步群众的诬陷。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推翻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原则,执意推行专制主义的“五·五宪章”。在中共代表团的指导下,崔国翰协助林亨元举办重庆法学界座谈会,宣传政治协商会议的宪法草案,批评“五·五宪章”和所谓“国民代表大会”。沈钧儒、沙千里,林亨元三律师先后离开重庆,崔独自一人留下来,在白色恐怖中仍然为新华日报社、新华书店和其他进步人士办理案件。国民党报纸载文指责他“通匪”,特务机关把他列入黑名单第二名,阻挠其律师业务开展,加之疾病折磨,生活一度极端贫困。

重庆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人登门看望崔国翰。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任命他为民事法庭第二副庭长。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副院长。1952年2月,因旧病复发,请假回湖北休养。3月,被中南军政委员会聘为参事。1954年,改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逝世。


宁道贵(1919—1968)  江陵县白马寺镇同兰村二组(宁家渊)人。1939年7月,由徐植焕(时任中共江陵县五区委委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意见,他担任保长一职,以合法身份,接待地下党往来的同志。1940—1941年,宁道贵与共产党游击队往来频繁,他的家成为共产党地下人员休息的场所,并为游击队保管转移物资。1941年11月,游击队化装成贩土布的,有五、六个挑子300来斤土布来到宁家、正准备将布转移分散存放时,由于叛徒告密,宁家被乡自卫队包围,游击队员听到狗叫急忙逃离,宁道贵被带到沙岗,经严刑拷打后吊了一夜,但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坚称不知道来人的身份,只是想帮他们做生意分一点布。第三天,终以交30元钱后被放了出来。不久,又被自卫队抓到胡家场关了18天,经组织营救,家族活动,花了300元才给放出。1942年2月到石首古长堤见到徐植焕和涂一元,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江、监、石县建立游击大队,宁道贵任大队长,徐植焕任教导员。大队成立后首战打败秦家场的张禹国,其后又做张的劝降工作并取得成功。1943年5月起,宁道贵任江陵抗日民主政府五区中队指导员。协助徐植焕在新口建立了新口中心党支部,成立了丰河、同兰,潘家垸三个支部。

1945年6月—1946年1月,宁道贵调任江陵县大队大队长。1945年11月,国民党军占领江陵游击区。1946年2月,中共成立江陵、监利、潜江三县党的工作委员会,邓杰任党的书记,宁道贵任大队长。4月国民党军围剿,部队退往天门甘子驿一带。后整编为襄南独立大队,胡明发任大队长,宁任副大队长。1946年5月部队调中原军区整编,宁任江汉军区手枪侦察连连长兼指导员。6月20日中原突围,部队打到鄂西北后成立鄂西军区。1947年1月从鄂西北突围打回中原,4月到大别山地区的安徽岳西、潜山、六安县一带。4月24日,副司令员刘长义派宁道贵到白马潭游击队工作,当时该队只有10多人,3支枪,经过宁道贵五个月的工作,队伍发展到800多人。他们收缴当地地主武装,打垮了国民党岳西县自卫大队,1947年10月成立潜山县大队,宁任大队长,11月调太湖县整编成37团,宁道贵任第三营副营长,1948年9月整编成39团,宁任三营营长兼党委书记,1949年又兼任教导员。

1950年3月至1953年5月,宁道贵转四川地方工作,任屏山县长(5个月)、县委书记。1953年6月至1954年8月任乐山地委办公室主任。1954年9月至1956年5月调中央第七中级党校理论班学习。1956年6月毕业回乐山任地委宣传部长,1960年5月任地委副书记,1965年6月任中共乐山地委代理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宁道贵受到残酷政治迫害,并被残酷毒打,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68年5月29日遭迫害致死,年仅49岁。

1978年5月30日,中共乐山地委正式发文:《关于宁道贵同志的死亡结论》,推翻了以往林彪,“四人帮”强加其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为宁道贵平反昭雪。同时,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中共乐山地委于1978年5月29日为宁道贵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由中共乐山地委第一书记王成明任骨灰安放小组组长。四川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力行,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杨汝岱等亲往吊唁。为宁道贵革命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王干青(1888—1969)  原名王振新,亦名王干卿,别名王子青,江陵县马家寨乡冲河观人。18岁考入江陵高等小学堂读书,因闹学潮反对清政府统治,被开除学籍,后于荆南师范一期毕业。

宣统三年(1911)春,王在家乡参加胡鄂公、秦炳卿等组织的“共和会”,进行反清活动,积极筹划在荆州、南平等城镇举行起义。10月,辛亥革命爆发,往武昌投奔军政府。次年随胡鄂公回荆州,协助处理荆州旗人善后事宜。民国10年(1921),江陵筹备地方自治,邀王出任郝穴团防局副团总兼马家寨分团总。民国15年(1926),北伐军兴,关克威拉起一支地方武装,号称“北伐支队”,王将团防局枪支交给关部,拒任营长职务,前往武汉参加革命运动。在他的影响下,在武昌荆南中学读书的大儿子王明光投入叶挺的学兵团,继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夏,大革命失败。10月,他由黄大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编在粮道街支部。不久,支部遭破坏,他失去党的关系。次年5月,党中央派人恢复湖北党组织,经武昌特委书记张作斌介绍,恢复组织关系。后因张作斌被捕叛变,党组织再次遭破坏,他又与党失去联系。同年8月,奔赴上海找党,由原粮道街党支部成员谢祖桩、赵醒民证明,经上海区委同意,重新履行入党手续。民国18年(1929)7月,调他到驻南京路香粉弄的党中央临时机关工作。8月,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到上海向中央汇报,邀王回湖北工作。次年元月,根据周逸群指示,王在沙市租赁房屋,建立鄂西特委交通站,负责直接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络工作。同年9月,中央决定恢复湖北省委,王由周逸群介绍到武汉,任省委副秘书,协助任弼时(化名陈得厚)工作。他携家眷先后住汉口法租界和江汉路联保里,作为省委机关,掩护工作。民国20年(1931),省委内部出了叛徒,王按上级指示转移武昌,在轮渡船上被叛徒认出。他机智地将文件扔入江中,遂遭逮捕,被判刑7年。在武昌坐了三年水牢。民国23年(1934)移送苏州反省院。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二次合作,国民党释放政治犯,王得以出狱。出狱后,他立即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与党联系,受董必武指示,回江陵开展工作。民国27年(1938),经省委审查,承认其党籍。次年,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委员。民国29年(1940)5月。中心县委决定成立北区委,王任书记,负责荆州、沙市、万城、郊区等九个特别支部的工作。荆沙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后,调松滋中心县委任组织部长。在松滋、澧县、石门数县活动。同年8月,调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机关,在组织部专管联络工作,开辟从洪山到江苏盐城地区的陆上交通线,密切与军部联系。曾保护郑位三从盐城到鄂豫边区赴任党委书记,受到军部嘉奖。

民国35年(1946)6月初,王赴军部汇报工作。由于中原部队突围,他遂留在军部。7月,国民党部队又向华东解放区大举进攻,新四军军部作战略转移。王任家属大队副队长,带领大批妇女、儿童突破重围,胜利地抵达鲁南解放区。民国36年(1947)5月,他到山西晋城向中原局报到。被安排主持供销社工作,任协理员兼党支部书记。同年冬,随陈少敏部南下江汉,担任家属大队队长,民国37年(1948)秋,回江陵地区,先后任襄南地委城工部副部长和江汉三分区城工部副部长,主管荆沙方面的对敌工作。民国38年(1949)7月,荆沙解放,他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办事处秘书长,并负责沙市工商界联合会的工作。

1950年春,王调任江陵县副县长,兼县人民法院院长。1952年三反运动开始,他为领导小组成员。不久,调任荆州地区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1953年,调湖北省文史研究馆任副馆长。主持全馆工作。1956年,根据董必武提议,由王出面,组织50多人编纂了长达60万字的《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分地区、水系,科学地记述了从公元前903年到1955年二千七百年间,发生在省境内的旱、虫、风、雹、洪水、地震等方面的自然灾害,对提供咨询、服务生产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69年病逝。


黄康衡(1890—1973)  名绍侅,以字行。湖北省咸宁县汀泗桥人。殁于武汉,终年八十三岁。

黄康衡幼年在家塾学习六年,后进咸宁县立学堂就读。四年后进湖北著名人士张难先所主办的讲座。毕业后赴江陵县郝穴镇,创办“栖鹤堂”私塾,以新思想、新课程教育学生,一时颇负盛名。

北伐胜利后,黄康衡任郝穴市立小学校长。学校后改江陵县六小,黄任教导主任。在此期间,他引导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影响甚大。当时,武昌中山大学曾聘请先生前往执教,终因郝穴人民挽留而作罢。

黄康衡在郝穴执教近二十年,由于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加之学识渊博,深得学生及家长的敬重。在他的启发下,广大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少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著名的有黄耀远、黄震远、王永善、王清光、王明光、夏毓蓉等。其中大多数都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宝贵的生命。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亦曾受教于先生。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残酷地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黄康衡被指控为共产党中拿鹅毛扇子的人,与他的学生,共产党员黄震远、王永善等十多人同时入狱。

在狱中,康衡先生勉励大家树立坚强信念,决不向敌人屈服丧失节操。并倡议大家在狱中活动身体,以利将来能承担更大的战斗。在狱中,先生始终以操守自砺,不向敌人作任何示弱的表示。

黄的终审判决以同情共产党罪驱逐出境,限期离开江陵,至此,他被迫结束了在郝穴的教学生涯。

到武汉后,因黄康衡先生的老师张难先为湖北省财政厅长,于是委任他为荆沙征收局局长,但先生以为官吏与本人自愿不合而推辞,继而在汉口黄陂路设立“裁成”小学。

日寇入侵时,黄康衡仍以教书糊口,这时老同学周明钦任日伪应城县长,周亲自上门邀请他出任应城县盐政局秘书,兼应城行政科科长,月薪在两百元日钞以上。当时,日本侵略者控制食盐,所以盐价飞涨,成为奇货,因而盐政局成为人们艳羡的肥缺。但先生却坚决予以拒绝。他对周明钦说:“我们读书人,要讲正义。如今国难当头,读书人更应深明大义。这样的事,不但我不干,还劝你也不干”。抗战胜利后,黄康衡历任教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武汉市立十九中退休。

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促武汉市江汉区常委、武汉市常委。

1960年,先生赴北京参加全国各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见到了自己的老师张难先先生。

1973年7月殁于武汉,终年83年。


钱纳水(1892—1973)  谱名邦喜,号纳水,又名铁如,笔名寿康、金声等。熊河镇钱家湾人(自述为郝穴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鹤汎两等学堂附设预备中学堂。与同学胡鄂公、熊得山、宁敦武(宁柏青)等人发起组织“辅仁社”,进行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并曾决定与胡鄂公一道往武昌投奔新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3月,与熊得山同赴日本,在宏文书院普通科、早稻田大学学习。先后加入共进会、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秋回国,应胡鄂公之邀赴北京,考入北京高等实业学堂矿冶科。11月,在北京组织一千余人剪去辫子,并联合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响应胡鄂公在保定发起的“断发会”。次年4月8日,负责北京共和会分会的筹备工作。

辛亥革命爆发,胡回京津地区主持北方革命。钱联络北京、通州一带驻南苑、齐化门、阜成门等处的毅军营队暴动,因叛徒告密未成。民国元年(1912)1月,北京、天津、通州、保定等地革命组织联络员及各军代表在天津开会,组成北方革命总司令部,钱任北京总司令。2月,南北议和,北方革命遂告结束。3月,胡鄂公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钱与熊得山分任编辑,继续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

8月,回江陵,在“荆州旗民善后局”任职,帮助胡鄂公办理辛亥革命后荆州将军府投降的清军及其家属的善后事宜。后回郝穴经商,以开设槽坊、酿酒为业。民国10年(1921),出任郧阳征收局长,后调任藕池口征收局长。民国15年(1926),协助张知本接收武昌法科大学。嗣后在省教育厅任职。张知本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派钱出任巴东县县长。他积极推行三大政策,接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打击土豪劣绅,致遭嫉视。民国16年(1927)4月,四川军阀杨森东下进攻,途经巴东,将钱拘禁,三月后由其父变卖家产赎出。返省后,又任安陆县县长,因不满军阀的专横和干涉,愤而辞职。次年,因妻弟参加共产党活动,遭国民党政府通缉,举家迁往上海。后与熊得山、宁敦武、邓初民、李达等人创办昆仑书店,任经理,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书籍的翻译工作。民国19年(1930),与李达、邓初民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被推选为出版部长。又组织中国互济总会,任宣传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国活动,继而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1932)冬,在南京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声明脱离共产党。释放后移居香港,从事著译,此后以“纳水”为名。1936年“两广事变”时,随胡鄂公、宣侠父等到广西,参加对“西南派”的统战工作,并曾代表西南方面到陕北与中共领导人沟通。曾见到毛泽东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香港迁居上海,与友人于“九一八”纪念日创办油印的《战声》报、再入新闻界。上海沦陷后,在租界恢复昆仑书店。民国27年(1938),在胡鄂公、徐采臣、黄定慧的帮助下接办《每日译报》,任总主笔兼总编辑,在“孤岛”中宣传抗日,产生了较大影响,终被日本侵略军当局勒令停刊。此时,钱为胡鄂公拟定的与日方秘密谈判成员之一。其后,钱遭日伪特务绑架,后经友人多方营救,始得生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抵达重庆,与胡风一道受到国民党宣传部长张道藩的招待。同年冬,被聘为国民党《中央日报》主笔。

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被聘为《前线日报》总主笔。民国36年(1947)回江陵参加竞选,当选行宪立法会议立法委员。上海解放前夕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续任立法委员并复任《中华日报》主笔、总主笔,又转任《中央日报》主笔。1973年病逝于台湾。

其著作有《社会运动史》等,译著有《反杜林论》上册、《社会科学概论》(与李达合译)、《唯物史观经济史》(与熊得山、施复亮合译)、《西洋哲学史》(与熊得山合译)、《新经济学之任务》等。


李大汉(1916—1974)  又名李登山,江陵县白马寺镇人,其父李先炳在土地革命时期英勇牺牲。受父亲的影响,13岁入湘鄂西联县政府童子军学校学习,后在胡家场第六区游击队担任通讯员。1932年底红军撤离苏区时,他疏散回家。1948年元月重新参加革命,任普济区工作队队员。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7月,江陵县人民政府成立,任建设科科长。1953年,任江陵县副县长,分管水利工作。1954年大水中,指挥民工勇堵祁家渊管涌险情,受到中共湖北省委的通报表扬。

1955年调荆州专署,先后任长江修防处副处长,水利局副局长。1960年,任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在测量四湖总干渠破白鹭湖湖汊工程时,他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测,破湖方案改了又改,最后选定李家场至冉家集的线路,比原方案缩短里程6千米,减少了工程量,节省了国家投资。1962年任四湖工程管理局局长。1974年4月,在吊装黄施南预制桥梁时,为抢救受伤民工,曾被绞车木杠打断左臂主骨,后因病于是年病逝。


袁对松(1921—1974)  字后凋,江陵县郝穴镇人。1937年秋考入江陵中学初中。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后,转入湖北联合中学宣恩分校国立第十二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因经济拮据,未能入大学学习,回母校国立十二中学任图书馆管理员。1942年春,在长寿进大学先修班学习,下半年被保送到复旦大学外语系就读。年底,曾到云南美军“陈纳德飞行大队”任翻译。

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复旦大学,参加进步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为学生领袖,时称“八大跳生”(即八个学生运动活跃人物)之一。1948年春,组织复旦师生举行“反蒋大游行”,遭国民党特务抓捕,关进上海特种刑庭。《申报》《晨报》等各大报章刊登消息,列出袁等五位著名学生领袖的名字。被关押5个月零10天后,被“集体释放”。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上海地下党将袁等革命骨干疏散到江苏、浙江农村,保存力量。1949年春,接受党的指示,回复旦大学,组织师生开展护校运动,迎接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袁等25位外语系学生提前毕业,到北京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不久,转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1950年3月结业,分配到外交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1951年下半年,调驻印度大使馆工作。1952年。在驻加尔各达总领事馆任副领事。回国休假期间,由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主婚,与著名机械专家、爱国人士马雄冠的女儿马引璋结为伉俪。1957年任中国驻锡兰(今斯里兰卡)大使馆副领事。

1960年春任满回国,在外交部任职,专门负责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使工作。同年6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罗马尼亚首都举行“布加勒斯特会议”,彭真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袁是代表团成员之一。11月,又随刘少奇、邓小平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次年10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袁又随行。此后,他长期担任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信件专使,往返于各国之间。1962年,袁奉调赴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达卡总领事馆,任副总领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袁回国参加运动,被错误地打成“叛徒”,下放到外交部设在江西等地的五七干校劳动。1968年,其妻马引璋因曾陪同刘少奇、王光美访问过亚洲三国,被打成“特务”,不堪迫害,跳楼自杀。1972年,袁回北京,分配到国家旅游总局工作,先担任对外联络组长,又担任美大(美洲、大洋洲)组组长。时值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中国不久,美洲、大洋洲对华联系活跃,各界人士交往渐多,袁对松竭尽全力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4年6月,加拿大一个大型代表团抵华。袁对松往广东深圳主持接待工作,并陪同代表团在全国各地观光。7月初回到北京,连夜书写汇报材料,猝然病发,倒在桌上。送往北京医院,诊断为胰腺癌。医治无效,于14日病逝。


涂一元(1913—1974)  又名涂性初,沙岗林家垱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撤离苏区后,回家乡隐蔽。民国30年(1941),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民国32年(1943),受党派遣,到弥陀寺争取伪军反正,因暴露未果。敌人悬赏五百块大洋通缉,他在群众掩护下脱险。民国34年(1945)3月重新入党,先后任抗日民主政府中心乡长、区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江监石联县政府副县长、县委统战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任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后调任荆州行署秘书主任。1960年,任专署水利局长。1月,任新滩口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长,主持修建内荆河入长江的排水闸和船闸。他与工程技术人员、民工一道清基挖土,装车抬石。基础浇筑时,发生严重翻沙鼓水现象,他与技术人员研究,采用疏沟导流、砂石导渗、铺盖油毡、镇压块石等方法,强行浇筑底板,终在汛期到来前完成基础建筑。9月,两闸同时竣工。1963年,任京山惠亭水库指挥长,发现原设计贪大求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且兴修大水库使当地群众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遭到破坏,他组织群众恢复42个山泉水源,使其当年受益;16次步行考察干渠节制闸工程,往返路程800千米,经与工程人员核议,将原定修建70个渡槽改为2个,48个渠下方涵改为只建21个,8个溢流堰只建1个,为国家节约资金70万元,还加修了27座生产桥、25处分水口、1座水力发电站。1965年,水库建成,京山、天门、应城三县27万亩农田受益。

涂一元于1974年逝世。


张知本(1881—1976)  号怀九,江陵县秦市乡张公垱人。父亲张特章,字暗斋,精理学,通医道,著有《暗斋家训》《中医科学论》《明论》等。张知本5岁发蒙,13岁入县学。15岁考进武昌两湖书院,与黄兴同学,且交往甚密。17岁时,清政府选拔优贡,张考为湖北第一。入京朝考,取为二等,以知县用,分发甘肃。因学业未完,仍回书院读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湖书院毕业,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保送,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宏文书院专习日文,后转入法政大学攻读法律。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张三次拜访孙中山,后经时功久介绍,毅然入会。同年法政大学毕业回国,先任湖北广济中学堂堂长,继任武昌官立法政学堂监督、武昌私立法政学堂及法官养成所教席、荆州府中学堂堂长等。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他愤而出任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长。武昌辛亥首义成功,张先任鄂军都督府政事部副部长。司法部成立,任首任部长。10月,与宋教仁等合作起草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鄂州临时约法》。后又主持设立湖北高等审检厅和汉口、沙市、宜昌地方审检厅,并制定《江夏临时上诉审判所暂行条例》。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北迁,张赴北京参加司法会议。司法部改组,辞职回省任江汉大学校长。

民国2年(1913),国会议员选举。张以国民党员身份当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该党籍国会议员资格,张自上海回武昌,受聘为私立中华大学教授。民国6年(1917)6月,张勋复辟,张知本赴湖南,鼓动都督谭延闿出师讨伐,并亲往零陵组织发动,后因谭部动摇未果。7月,护法战争兴起,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护法大元帅,张南下拥护,参加“非常国会”。李书城在湖南津市组织护法军总司令部,张前往担任秘书长。护法失败,去上海,执教于法政大学。

民国l3年(1924),国民党改组,孙中山提名张为中央委员。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张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受任负责汉口执行部工作,主管陕西、湖南、湖北三省党务。同时被聘为湖北法科大学校长。次年,孙中山逝世,“西山会议派”在北京开会。会后报纸登载与会14人名单中有张的名字,实则他并未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以他没有公开声明与西山会议派脱离关系为由,将张开除党籍。民国16年(1927)春,张又赴上海,法政大学复校,被推为董事兼校长。4月、7月,蒋介石在南京、汪精卫在武汉分别实行以迫害共产党人为目的所谓“清党”。9月,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程潜为主任。张为委员兼民政处长。第二年1月1日就职湖北省政府主席。制订三年施政计划。同时另建国立武汉大学,经费由湖北承担。5月,国民党成立武汉政治分会,李宗仁为主席。张与程潜、白崇禧,胡宗铎、张华铺为委员。民国18年(1929)初,李宗仁离鄂,张代理政治分会主席。不久,李在上海领衔通电,反对蒋介石专制统治,并要求蒋下野,张的名字被排在电文的第二位。3月,蒋桂战争猝起。延及4月,桂系失利,张遭受牵连,交卸省主席职,寓居上海,再次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乃潜心著述。

民国19年(1930)冬,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混战。国民党中反蒋各派联合行动,在北京组织“中央扩大委员会”,另组政府,与南京方面对抗。张受邹鲁、覃振邀请,化名张政远秘密前往,任“扩大委员会”委员。还与吕复、邹鲁、汪精卫等斟定《太原约法》。后阎冯战败,“扩大委员会”解散,张仍回上海任教。民国21年(1932),国民党政府通过“训政时期约法”后,建立民众训练委员会,委张为主任委员。他认为当时的民众训练是“愚民政治”,并对蒋介石强迫他取消几十个抗日救国团体不满,遂愤然辞职。7月,孙科就任立法院长,组织宪法草案委员会,自兼委员长,邀张知本为副委员长。甫到南京便提出“宪法上几个重要问题”,继而又提出“军人不得干政问题”,指出“军人退职未满三年,不得为行政长官”,“现役军人,不得作政治主张”,为此引起了国民党上层人物的不满。《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于8月拟就,草案中明确写入“现役军人不能当选总统”。张遂招致蒋介石仇视,处处与之作梗,他不得已辞去副委员长职。草案交立法院审查时,经人另拟公布。

民国25年(1936),应居正邀请,张出任北平朝阳大学校长。次年9月任司法院秘书长。仍兼管朝阳大学事务。“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沙市,以张的旧宅为校址,改称朝阳学院。再迁成都,学院聘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等进步人士执教。教育部长陈立夫指责朝阳学院是“共产党的窝子”,指使董事长另推他人为院长,迁校重庆。民国28年(1939),张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民国31年(1942)2月调任行政法院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任“苏浙皖敌伪产业接收清查团”团长。民国35年(1946),回江陵竞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旋任国务会议法制审查委员会委员。民国37年(1948),又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还任国民党中央常务监察委员。民国38年(1949)元月,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为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张出任司法行政部长。在行政院会议上,他提出释放政治犯案,提案虽获通过,但不能认真贯彻。不久,因蒋介石暗中干涉,行政院长何应钦通知此案停止执行。9月,张去台湾。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重新上台,张卸却司法行政部长职务,受聘为“国策顾问”“资政”“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常委”等。1976年病逝于台湾。

著作有《法学通论》《宪法论》《社会法律学》《破产法论》《宪政要论》《宪法僭拟》《辛亥革命论》《张知本先生言论选集》等,译著有《民事证据论》《土地公有论》等。


宁柏青(1885—1976)  字敦武,江陵县白马寺镇同南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武昌,考入湖北官立法政学堂。宣统三年(1911)毕业,获律师资格。10月,辛亥革命爆发,在军政府担任军事警察。司法部成立,张知本任部长,聘宁为司法部刑事科参事、科长,又转任宜昌地方审判厅厅长。时驻宜昌、沙市的鄂军第八镇有士兵无故枪杀平民,他传讯镇司令官唐牺支到武昌受审。民国成立,调任四川高等审判厅推事、湖北嘉鱼县代理知事。

民国11年(1922),转事教育。受聘为湖北法科大学总务长兼教授,与担任教务长的邓初民过从甚密,并由邓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15年(1926)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法科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为武昌中山大学,宁担任法律系教授,与邓初民一道参加国民党左派的革命活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宁与邓初民结伴逃往上海。宁一面在复旦大学、持志大学、法政学院担任法律教授,一面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民国18年(1929),与李达、邓初民、熊得山、钱纳水一道创办“昆仑书店”。次年5月,同李达、邓初民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当选为总务干事。又参加组建“中国革命互济总会”,邓中夏任会长,宁任常务监察委员。他还与田汉一起在英租界开办了“自然科学研究所”,训练党的干部和革命青年,并亲自讲授法政课程。曾接受瞿秋白的指示,宣讲江西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间,与李达合译了《马列主义哲学经济基础理论》《没落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等马列主义书籍,先后在昆仑书店出版。

民国25年(1936),应张知本邀请赴北平朝阳学院任教务长兼教授。“七七事变”后,他主持了朝阳学院从北平迁往沙市的搬迁工作。由他出面,聘请了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等著名民主人士到朝阳学院任教。学院迁成都后,院长张知本在重庆任司法院秘书长,校务完全由宁代理,他招收进步青年,并支持校内的民主活动,邀请共产党四川省委的负责人罗世文、车耀先等到校与师生座谈。学校被社会上称作“红色学院”。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授意董事会撤换张知本,举江庸为院长,迁校重庆,严加控制。宁和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领导全校师生发起“拒江运动”。“拒江”失败,宁遂离开朝阳学院,在成都从事律师业务,并担任四川大学民法教授和成都军官学校法律教官。

成都解放,宁担任大川学院政治课教授。1951年,调重庆西南革命大学教师政治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四川省高等人民法院眉山分院从事司法工作。1953年,回湖北中南政法学院担任民法教授,被选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理事。1958年退休。次年,由董必武推荐,任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参加《湖北文征》审编工作。1976年逝世。


傅云波(1901—1979)  满族,其“哈拉”为富察氏,先祖于清朝初驻防荆州,属正黄旗第四甲,至傅云波已历十世。辛亥革命后,旗人生活来源断绝,须自谋生路。1914年,随父母迁至石首老山嘴,继续攻读诗书,十六岁时,开始半教书半学医并继续自学。1921年,应聘到郝穴刘家车路坐馆教学,次年进入镇内教书,并定居郝穴镇,先后教私塾和入郝穴小学任教。其间,还经营毛巾作坊兼行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徐口小学校长。1952年9月,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并颁发文教工作甲等模范证书。1953年由江陵县人民政府批准退休。1954年,傅云波将家人安顿于郝穴镇内,自己则前往熊河一带农村行医,他勤恳工作,每当出诊,往往冲风冒雪,夜行十余里,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社会广泛赞誉,1959年国庆10周年时,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选派赴武汉参观社会主义10年建设成就展。1962年,《湖北日报》刊出由该报记者黄发森采写的关于傅云波的长篇报导《老当益壮治病勤》,对其医德、医术作了较高的评价。同年4月,当选江陵县熊河区谭市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  傅云波家学深厚,本人在教学行医之余,手不释卷,专心于学问,且特精于诗。其平生所作诗,辑为《螀吟草》一卷。其中篇什,展现了当年郝穴及周边真实的历史画卷,可视为民国时期诗史。新中国成立后诗作,则表达了作者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美好情怀。

晚年,傅云波赴襄阳大女儿处休息,往返于襄阳郝穴间。1979年,病殁于襄阳,享年78岁。


周叙卿(1934-1982)  笔名应谷,江陵县郝穴镇人,中共党员。早年曾于石首江波渡、易良鉴等地私塾就读。后入江陵县第三初级中学学习。1950年3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7月中学毕业,在校时曾任学生会主席。1952年3月,参加江陵县文艺工作队工作,任音乐股长、队部干事。1952年6月至7月,参加江陵县第八区土地改革和文工队“三反”运动。1952年8月,参加湖北省文工团(队)短期训练班学习。1953年8月分配至利川县文化馆工作。1955年4月,派往利川县汪营区清源文化站工作,同月,返回县文化馆任音乐干部。1957年12月,参加湖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理论,艺术才能有很大提高。结业后,仍回利川县文化馆工作。1960的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省分会吸收为会员。1964年12月至1966年10月,曾被派往建始县三里区凉水公社、恩施县白杨区康家公社从事社教工作,后返回利川文化馆任音乐干部。周叙卿为人诚朴忠厚,作风严谨,艺术感觉敏锐,为收集民歌,他曾踏遍利川的山山水水,收获颇丰。1962年5月,《湖北民间歌曲集》出版,收入他所收集整理的利川民歌达26首之多。特别是1956年2月,由他和黄业威(文化馆干部,1928-1994)收集整理的利川灯歌《龙船调》,先以《龙船舞》的形式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民间歌舞文艺会演”,评为优秀节目。后取消道具采莲船,只唱歌曲,定名《龙船调》。1957年3月,汪营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演唱《龙船调》,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1962年5月,《龙船调》收入《湖北民间歌曲集》;1979年,《龙船调》收入《中国民歌集》。几十年来《龙船调》经过歌手和歌唱家的不断演唱,久唱不衰,魅力无限,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唱上了太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25首优秀民歌之一。已成为土家族人民的音乐文化符号。

周叙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所收民歌及尚未整理的底稿不翼而飞。1982年10月30日逝世,年仅48岁。


陈新桂(1913—1988)  江陵县白马寺镇胡家场人,陈从小随全家信奉基督教,参加瑞典行道会。幼时在乡间私塾读书。1928年,受教会资助,入荆州行道中学读书,毕业后由教会派任家乡村小教员2年。1933年考取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攻读宗教课程。翌年,转入燕大文学院历史系。1935年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他在学校中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其后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后,陈新桂从燕大历史系毕业,以满腔爱国热忱,投身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不久,他从家乡赴武昌,加入当时华中大学师生救国会组织的鲇鱼套车站抗日将士扶伤处,从事救护工作,投入“保卫大武汉”斗争。之后,他参加全国基督教抗日负伤将士服务协会,担任第七大队大队长,在武汉、长沙一带从事战地服务工作。后转到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担任第二支部主任,辗转于湘、鄂、川、滇各战区。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国际新闻社特约通讯员,将其经历和见闻写成反映抗日前线实况的通讯报道。1941年皖南事变后,因工作无法开展,其自身处境也非常困难,遂愤而辞职,经重庆去贵阳担任私立清华中学语文教员,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与人创办《星期》周刊,任主编。由于刊物主张“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贪污”,刊物创办不及一年,就被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以“言论荒谬、诋毁政府”罪名查封。后应吴耀宗邀请去成都,筹办基督教联合会综合性刊物《天风》,担任主编。遭教会中外国教士攻击为过左,遂辞职去重庆,任教于流亡重庆的汉口博学中学。1945年经史良、辛志超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旧政协开幕时,担任民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编辑。1946年5月,随民盟总部迁往南京,担任民盟总部宣传委员会秘书。后又随总部一部分同志到上海工作。1947年11月5日,民盟总部在国民党政府压迫下被“解散”,各地组织转入地下活动。而他仍一直坚守岗位,和张澜主席同住在上海西爱咸司路集益里八号。除帮助张主席处理日常事务外,并做一些民盟地下工作同志的联络工作。以后,又担任上海私立工商专科学校讲师;同黄炎培、罗子为、陈仁炳、罗涵先、尚丁等创办《展望》周刊并任编委。上海解放前夕,秘密参加民盟上海市支部解放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负责起草《为上海解放告同胞书》,主编《展望》周刊临时特刊,以实际行动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陈新桂作为张澜主席的秘书,陪同张主席到北京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同年7月,经张推荐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950年3月结业后调回民盟总部工作,任宣传委员会秘书。同年10月赴中南区参加“土改”工作。在1956年民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7月经二届三次中常会决定,担任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机关刊物《盟讯》副总编辑。

1957年反右运动中陈被错划为右派,被送往东北密山农场监督劳动四年,后又到京郊磨式口农场劳动一年。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对待。虽在1963年2月摘掉右派帽子,恢复工作,但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又再次受到迫害,多次遭批斗、毒打,后被遣送回江陵原籍监督劳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新桂的冤案彻底平反。在1983年12月民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1987年1月,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时,主动联名倡议辞去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被选为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陈新桂还担任民盟中央文史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侯礼祥(1912—1991)  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人,早年读私塾四年,十五岁时离家到荆州谋生,后辗转到武汉,1928年5月到江西参加革命,1929年春节前夕,红军扩编,侯礼祥入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五连当兵,当年3月,由连长彭绍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礼祥在参加革命前后,人们常省其姓称呼其为“礼祥”以后被人误为“李祥”以致在登记载册时也写作李祥。对此,侯礼祥曾有过解释,到后来则习以为常,所以在红军中,他的名字一直是“李祥”。长征时,侯礼祥编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当时团长为杨得志。杨得志任一团团长时,侯礼祥曾任一营营长。杨得志任一师师长时,侯任一团团长。侯礼祥是带领战士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后因人们记忆有误,忘记了时任红军营长的带领部队强渡的李祥。以致将当年“十八勇士”误为十七勇士。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侯礼祥在时任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的领导下工作,直到1937年冬进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侯礼祥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负责保卫中央的工作。

1939年初,因伤势严重,应本人要求和组织安排回到后方,年底转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安排他回家乡江陵,时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接受其组织关系,安排侯礼祥到监利县朱河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并先后在监利朱河、周老嘴及江陵普济观一带任国民党保长、联保主任,后因故与组织失掉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问题无法澄清,成为专政对象。1961年10月1日起,侯礼祥多次致信杨得志、杨勇将军,申诉自己的革命经历及掉队原因,1974年6月13日,经杨得志将军证明,1974年12月21日杨勇将军证明,后又经前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证明,中共江陵县委于1975年1月对侯礼祥的政治历史问题作出审查结论,决定恢复其红军待遇。

侯礼祥于1991年冬去世,享年80岁。


李东波(1918—1992)  江陵县普济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沙市职业中学工人夜校、来凤联会中学、恩施中学从事学运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恩施高中党支部宣传委员、松滋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松(滋)枝(江)宜(都)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襄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调湘鄂西边区任松滋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李东波传达了根据鄂豫边区党委关于“输送知识青年、支援抗日战争”指示。将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简师)的部分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输送、转移到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这些从简师转移出来的青年后来均成为抗日队伍骨干。

1941年6月,接任中共松枝宜中心县委书记,1943年5月湘鄂边地区沦陷后,与潘哲夫、丁振山等人组成3000余人枪的抗日队伍湘鄂边区游击总队,在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6月下旬,南犯失败的日军东撤,国民党军以两师之众包围游击总队,部队损失惨重。同时,潘与李东波失去联系。为保存实力,潘决定“借庙躲雨”,以“汉流”的名义与日军达成协议:游击总队接受伪和平建国军番号,但不受其改编。1943年11月,经地委和三分区首长决定伺机将游击总队拉到江北,编入新四军序列。1944年2月,襄河地委派韩白起、涂一元到弥陀寺,协助李东波筹划北渡事宜。而正在此时,日军命潘哲夫率部队参加“清剿”石首桃花山抗日根据地。为麻痹敌人,潘将司令部移驻马家寨对岸,并将游击总队主力秘密移至阧湖堤附近天星洲。3月19日晚,在江陵游击队的接应下,游击总队1000余人枪胜利渡过长江。21日到达根据地熊口杨马家场。游击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襄南挺进纵队,李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6月,调大悟豫鄂边区党委另行分配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东波历任宜昌地委秘书长,宜昌市副市长,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副校长、副书记,上海市交通办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他深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精神肉体受到很大摧残,1992年11月在武汉去世,终年74岁。


刘云舟(1923—1992)  江陵县沙岗镇人,1940年2月入郝穴小学高年级就读,是年10月,受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41年1月,受地下党组织安排,入鄂豫边区洪山公学高级班学习,至11月结业,并被安排在学校工作。先后担任洪山公学普通班副指导员、组织干事,以后转任边区党委秘书处秘书、鄂豫行署工作团副团长、党委巡视团巡视员等,后转入基层工作。1946年6月,调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厅、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工作。1949年10月调入交通部,先后在办公厅秘书科、专家工作室、外事处远洋局办公室任科长、副主任、主任。1961年5月至1967年10月,任香港招商局总经理。1967年11月下放五七干校,1972年2月任交通部船检港监局副局长,1972年6月起任交通部水运局副局长。

刘云舟于1992年逝世,享年69岁。


胡曲园(1905—1993)  原名胡廷方,江陵县郝穴镇人。因幼年曾在荆州南门外曲水村住过,在北京读中学时由著名画家齐白石取号为曲园,后一直沿用,1930年,胡曾用“天放”的笔名发表过文章。胡曲园四岁丧父,辛亥革命后,他和母亲靠叔叔胡鄂公供养。1916年,胡鄂公当选国会议员,全家迁住北京,胡考入北京正志中学读书。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后转入北京第四中学就读,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并参加了共产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湖北同乡改进社。1927年胡曲园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北方国民党左派大联盟的干事,后因反动军阀的镇压,北方国民党左派遭到严重打击,胡受到反动当局秘密通缉。后参加筹备中共北京市委发动的武装暴动,但由于消息外露,未及起义,便遭到破坏。于是东渡日本避难,1928年6月3日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从日本回国。1930年4月,因其参加革命活动遭军警逮捕,关押半年。出狱后,偕其未婚妻陈珪如到上海,先在熊德山主办的昆仑书店工作,后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哲学小组,与艾思奇、沈志远等一道工作,在群众组织中传播马克思主义。1937年,先后在上海法政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兼法学院长。1955年,受高教部和复旦大学党委委托,在复旦创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次年又创建复旦大学哲学系,并任系主任。随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等。1993年病逝,享年88岁。


曾令发(1949—1998)  湖北省天门市人,中共党员,经济师。  曾令发1965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潜江五七油田、山东胜利油田、辽宁辽河油田工作。1980年调入江陵县油脂厂,历任保管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95年任江陵区油脂工业公司经理。在油脂公司(厂)任职期间,从1985年至1998年,先后31次获得湖北省粮食局、荆州行署、荆州市、江陵县授予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十佳法人、优秀厂长、经理楷模等荣誉称号。因积劳成疾,于1998年3月14日病逝。曾令发去世后,中共江陵县委发出“向曾令发同志学习”的号召,江陵县委宣传部组织“曾令发事迹报告团”到全县巡回讲演。中、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发稿100多篇,曾令发事迹长篇通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播出。全县兴起向曾令发学习的高潮。


贺彪(1909—1999)  江陵县沙岗镇人,1926年参加革命,任少年先锋队队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中共江陵县委地下交通员。同年秋至翌年初,参加鄂西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任中共鄂西特委和工农革命武装侦察员,多次出色地完成党的机要交通和作战侦察任务。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秋转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安排到部队卫生战线工作。

自1930年7月起,历任红二军团医疗队队长、看护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红二军医务所所长、军医处处长,参加了开辟湘鄂西、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组织指挥了根据地反“围剿”作战中战场救护和苏区军民的医疗卫生工作。1934年10月,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兼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卫生部长,参加了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苏区反“围剿”斗争。1935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在长征中,他亲自救治了身患重病和身负重伤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贺龙、贺炳炎、郭鹏及大量的红军官兵。挽救了一批红军高级干部的生命。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卫生系统的领导人,他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从建设根据地和反“围剿”战争的实际出发,制定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各级卫生组织,创办医务人员培训机构和医院、诊所,筹集药品和医疗器械,成功完成了战役战斗中的卫生保障任务,为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红军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三五八旅卫生队长、卫生部长。1938年起先后入延安卫生学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起历任第120师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兼晋绥军区卫生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和巩固发展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在日军疯狂军事进攻和顽固派封锁造成的极端困难时期,他领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主持创办了卫生学校和多所医院、诊所、卫生实验所、制药厂,首创生产合作社,培养了一大批医疗卫生干部,生产了大批药品和器材,有力地保证了晋绥地区抗日武装斗争,支援了陕甘宁边区,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健康。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卫生部长、西北野战军卫生部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参加了保卫延安、青化砭、蟠龙、宜川、太原等战役。提出“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加强管理,出色完成了战役战斗中战场救护和大批伤病员的收治任务,多次受到彭德怀、贺龙等的赞扬。

1948年,西北部分地区发生鼠疫,为迅速控制疫情,他亲自组织指挥防疫队开赴疫区,坚持预防为主,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他提出的预防为主、中西结合的方针原则,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卫生部长会议上,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卫生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卫生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先后分管计划财务、医政、药政、妇幼卫生、援外等项工作。并先后率国家卫生代表团访问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前民主德国,为增进卫生工作的国际交流,发展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复出后,1974年任中华医学会会长。1977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在总后党委领导下参与军队卫生战线拨乱反正工作,加强卫生系统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贺彪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3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0岁。


汤先玉(1916—2002)  字琼甫,又名仙遇,祖籍武昌江夏县。出生于江陵县李埠镇万城,其父通晓医术,但以制弦、经商为业。汤先玉5岁入私塾,稍长考入江陵八中,两年后考进宜昌高中学习。毕业后回乡,先师从前清太医院御医佟荫阶学习中医中药,后又拜湖南宋先生门下,学习伤科、疡科等,深得两位先生的真传。

1942年,因战乱举家离开万城,先在沙市居住,一年后迁徙到郝穴定居,以教私塾、行医为生。1950年后在郝穴镇工商联工作,后又任公私合营的油厂会计兼医务室医生。1962年调入郝穴中西医联合诊所,即后来的郝穴卫生所、郝穴卫生院。

汤先玉精通医术,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建树,尤以杂病、疡科闻名。内科杂病多崇张仲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独到的见解:外科诊治崇尚王洪绪,以王洪绪学术思想指导外科疑难杂症,运用外方治内病,每获奇效。重视“选药须用地道,炮制必遵古法”的古训,但针对一些特殊病症,结合医理,将药物异制异用,往往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六十年代初,曾运用“柳枝接残骨,盐蛆食腐肉”治疗骨折和肌肤溃疡,一时在郝穴医药界传为佳话。独创的“汤氏烧伤膏”治疗烧伤、烫伤,疗效受到患者广泛好评。临床经验丰富,多年致力于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和使用当地的中草药,潜心研究,撰写了很多文章。如《蛞蝓治疗白喉的总结》《紫花根治崩漏疗效观察》曾刊载于1962年《江陵医药采风集》上;《醒消丸治疗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乌附阳和汤治疗寒痹的疗效观察》《阳和汤临床应用》,曾在1985年荆州地区中医药年会上宣读交流,其中《阳和汤临床应用》推荐到《湖北卫生》刊载。其平生论著、论文和临床笔记,有些资料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失散,但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汤先玉从医近六十年,其医德高尚,对于患者,无论其地位高下,均一视同仁,前来求医者,遍及邻近县市及外省。1990年版《荆州地区卫生志》将其列为江陵县四位名老中医之一。

汤先玉兴趣广泛,多才艺,特以书法名世。1995年修建江陵抗战纪念园时,曾为主碑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汤先玉于2002年12月19日辞世,享年86岁。


李懋纲(1920—2002)  江陵县郝穴镇人,中共党员,江陵县第六届政协委员。1933年在沙市“义成昌药号”从师学习中药。1937年出师后在郝穴镇自营中药铺“保和堂”,其药铺在当地享有很高名望。1955年参加郝穴中西医联合诊所,1959年到荆州卫校中药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一直从事中药炮制工作。

数十年来,李懋纲一直潜心研究中药的“增效”与“减毒”。并先后撰写《浅议中药水浸法》《血余炭的制作工艺程序》《大黄的几种炮制疗效观察》《熟地的蒸制不能简化》《遵古炮制之我见》等论文,在省中医药学会、荆州中药会上宣读、交流。1982年后,长期为湖北中医学院提供中药标本,供教学使用,被省中医学院特聘为院外带教老师。1979年被授予中药师职称,1986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荆州分会药学会理事。1987年被评为副主任中药师。

李懋纲一生执著中药事业,几十年来,对地道药材的识别,从无差错。在药物选料和炮制过程中,总是一丝不苟地按程序规则操作。他常用一副古对联教育青年药师:“修合虽无人见,存心只有天知”。临床上,联系用药医生,特别是特病特制的药物,严格按医生的要求炮制,并同医生一起观察药物的疗效。他长期说:“病人靠医,医生靠药,药差无效,是医之过还是药之过呢?”敬业之情,令后人难以忘怀。

李懋纲于2002年逝世,享年82岁。


孙家兆(1924—2005)  江陵县郝穴镇人,大学文化程度。1947至1948年,在家乡郝穴小学任教。1948年赴武汉,从事党领导的革命工作,同年参加共青团(当时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9月至1951年9月在湖北省文化工作团工作,任管乐队长。1951年9月任湖北省汉剧团政治辅导员、副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至1961年7月调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毕业后,调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戏剧研究所任副主任、副书记,为二级编剧。1988年3月离休。2005年7月去世,享年81岁。

孙家兆长期从事戏曲工作,1951年,任湖北汉剧团政治辅导员组织创作、演出了《屈原》《血债血还》《春香传》《光绪与珍妃》等优秀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在省内外获广泛好评。

1961年,为培养新型戏曲编导人才,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与湖北省戏曲学校联合举办戏曲编导理论专修班(大专)。时任省戏剧工作室副主任的孙家兆担任班主任,他除担负班级组织工作外,还自编教材,为学员讲授《戏曲语言》课。由于其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论述清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这对后来湖北戏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家兆是省内戏曲改革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努力实现让民族艺术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悉心钻研,及时提出促进戏曲事业发展的对策。1982年,他在全省文化局长训练班上讲授了由其编写的教材《探索戏曲艺术的特点》。阐述了他对中国戏曲发展史及戏曲理论的深刻见解。

80年代,担任《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纂工作。自撰写了《大事年表》,后被中国戏曲志编委会和张庚同志聘为《中国戏曲志》全国编委。

孙家兆离休后,仍关心戏曲事业,辛勤笔耕。除继续主持《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纂工作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撰写条目,组织湖北戏曲工作资料室编写《湖北戏剧大事记》《戏曲现代戏选例》等。作为一位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戏曲史论研究家,为建造湖北戏曲理论的丰碑倾尽了毕生心血。


李国友(1939—2005)  江陵县郝穴镇人。初中未读完即休学,到一家私营竹木交易所做学徒。1953年3月进江陵县贸易公司、油脂公司工作。195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调湖北省商业干校学习,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省商业干校学习结业,回江陵县油脂公司任会计、人事干事,后调江陵县粮食局党总支任干事。

李国友1958年1月参军,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汽车学校和47军汽车连工作。1959年12月从部队转业,到湖南湘潭耐火材料厂党委办公室先后任干事、副主任。1962年8月至1973年2月调湖南省委财贸政治部任干事,后到省五七干校总校六大队从事专案工作。

1973年2月调湖南省汽车运输公司,先后任公司政治处科长、主任。1978年5月至1987年10月先后在湖南省汽车运输管理局任副书记、副局长,湖南省交通厅安全处副处长。1987年10月任湖南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湖南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00年5月退休。2005年10月8日在湖南长沙病逝。

李国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其中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发给了奖章。1985年湖南省总工会为其颁发省级劳动模范荣誉证。


谭友林(1915—2006)  原名谭有林,1915年2月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五胜村一组(原地名谭家巷)人。1938年7月由时任新四军竹沟后方留守处主任、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将军为其改名谭友林。1930年经王世荣介绍加入共青团。9月,随组织转移至胡家场参加工农红军。入伍后,即安排入湘鄂西苏区军政学校学习,1931年5月起,先后任红九师宣传员,红三军政治油印员、警卫员,在当年一次强攻郝穴的战役中被贺龙发现,称其为“谭娃”,从此二人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在1932年10—12月的“火线肃反”中被诬陷为“改组派”,在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刻,在巴东野三关行军途中遇见贺龙,经解救得以生还。

1934年6月任红三军政治部青年干事,7月,由红三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朱长清、参谋处长谷志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红二军团政治部巡视员,红二军团独立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二军团六师十七团政治委员,4月,在湘鄂川黔第一次反“围剿”的塔卧战斗中负重伤。11月,任红二军团第五师政治委员,当时年仅20岁,是红军最年轻的师政委。长征途中,曾因患伤寒险些命归草地,又曾遭强敌包围,跳崖逃出虎口,身负重伤。

1936年,任红32军96师政治委员,11月率部到达陕甘边区,12月入保安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3月,贺龙从红二方面军总部驻地庄里镇,到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谭友林去看望贺龙,在中央招待所食堂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在周副主席的关怀和贺龙的亲自安排下,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季壮安排其在西安治伤,谭友林与贺炳炎、杨秀山、何辉等化装成学生,先后住进西京医院及英国教会办的广仁医院,治愈出院,回到部队。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副团长,10月改任团政委。当时,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湖北党的组织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而原来苏区丧失时隐蔽下来的中共荆沙地下党支部依然在荆沙一带活动,并积极寻求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1937年10月上旬,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并着手对荆沙一带流散党员和原有组织的审查、清理工作。此前的1937年4月,荆沙地下党支部曾派彭维西(魏西)赴大西北寻找红二军团,并与之接上关系,经中央研究,决定让八路军120师派一个工作组回鄂西处理荆沙地区党的问题。12月,谭友林受中央组织部安排,由李富春亲自谈话,以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中校团副的身份回江陵参加对荆沙党组织的审查,其后,根据省临委决定,成立中共鄂西工委,谭友林任工委委员。

1938年初,谭友林见到了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董必武等领导,并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长江局书记的周恩来。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决定派谭友林去河南协助吴芝圃开展敌后游击战,恰在此时,他遇见了来八路军办事处开会的彭雪枫,经周恩来同意,与彭一道赴河南。1938年8月,谭友林任新四军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总支部书记,10月任新四军豫东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政委、团党委书记。7月下旬,彭雪枫派谭友林前往卢江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向叶挺军长汇报工作,经叶军长同意,将彭雪枫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由于谭友林的年轻和他在红军中的功绩,深受叶军长的赞赏,当晚由张云逸总指挥安排他与叶挺军长共进晚餐。并赠给他叶军长心爱的白色左轮手枪。

1939年9月,当选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2月任新四军6支队3总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队党委书记。1940年7月任八路军4纵队6旅旅长,旅党委书记,12月按中央通知赴延安参加“七大”。在此次行程中,他按彭雪枫交代的任务,一是将八路军击落的日本飞机残骸运到郑州、洛阳展览,二是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4纵队的情况,并把政治部办的《拂晓报》请主席指教(后毛主席为《拂晓报》题字)。1941年1月7日,发生“皖南事变”,而谭友林等北上经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辗转四个月才到达延安,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由于国共合作局势发生剧烈变化,中央决定“七大”延期召开。而当时陆续抵达延安的代表已难回原部队,于是中央决定将这些军队代表组成军事高干队,由杨勇任高干队队长,谭友林任党支部书记,一边学习一边等待“七大”召开。11月,编入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参加延安整风。

1944年,年已29岁的谭友林由于陈赓、陈奇涵、邵式平的关心,经叶剑英、胡耀邦、罗瑞卿正式介绍,与羡汝芳结婚,周恩来、邓颖超为婚礼写了贺词,毛泽东及江青参加婚礼舞会。1945年6月“七大”闭幕后,谭友林被任命为新四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8月底率新四军干部挺进队北上东北,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4月,兼任东北民主联军359旅副旅长,参加东北剿匪,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取得了活捉谢文东、张华堂、孙荣文等七大匪首的重大胜利。1947年3月10日,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9月,由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林彪点名,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政委、党委书记,温玉成任司令员。当时独立二师策应主力部队直插国民党心脏地区作战,阻击敌军,保证了主力部队作战胜利。1948年3月独立2师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为12纵队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34师配合主力参加了全歼廖耀湘兵团和解放沈阳的战役。1948年11月28日,东北野战军12纵队改编为步兵第49军,第34师编为步兵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委、党委书记。1949年1月,145师参加解放天津的战役,得到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刘亚楼的表扬。1月16日,谭友林兼任天津西区警备区政委,2月调任39军副军长兼145师师长。这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中央军委主要领导在北平接见四野师以上干部,包括谭友林在内的200多名干部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亲切接见。

四野部队进入湖北后,39军(属十四兵团)在军长刘震,政委吴信泉、副军长谭友林、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的领导下,配合十三兵团(38军、47军、49军)在宜昌、沙市、江陵一带发动了宜沙战役。7月15日荆沙解放,7月19日各部全歼守敌,宜沙战役结束。其后39军在宜昌、沙市一带休整待命。此时,他抽空回到江陵老家谭家巷,而他母亲已于一年前与世长辞。谭友林在母亲坟前祭奠后即返回部队,10月,他率部南进,参加了解放广西消灭白崇禧、余汉谋集团的战斗。11月11日,115师占领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名友谊关)。

1950年10月16日,谭友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副军长,19日率志愿军39军先遣队率先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39军首战在云山消灭了美骑兵第一师第8骑兵团。1951年1月,39军进入汉城,1月3日,他进入了李承晚的总统府。4月,谭友林回国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党委委员,1952年7月任司令员。同年11月29日,他指挥东北公安部队击落美国间谍飞机一架,活捉美中央情报局间谍唐奈和费克图。195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江北公安军撤销后,中央军委调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5月18日,他出席中朝两国公安、内务机关代表会议,会后,国务院任命谭友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防总代表。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并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谭友林原拟授中将军衔,后因故改授少将。事后,原红四方面军老同志王震、肖克、李达、甘泗淇、余秋里、贺炳炎、王尚荣、杨秀山联名给总政写信,要求为谭友林恢复中将军衔,后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找谭友林谈话,谭婉言谢绝了为他改授军衔的意见,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切服从组织的高风亮节。

1956年2月27日,谭友林赴朝鲜参加中朝两国边防地区总代表会议。4月任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党委书记,9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7年9月,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9月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兼特种工程兵7169部队司令员,主管“两弹一星”基地工程修建,1966年6月任军委工程兵“文办”主任兼党委书记。1966年9月13日至1973年,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被关押长达六年半。1973年1月,由周总理批示回京治病,方得以与家人团聚。

1975年5月,随李达副总参谋长参加东北地区军事演习,7月重新分配工作,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8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1977年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1978年2月当选全国五届人大代表。

1979年1月,中央军委为谭友林彻底平反。随后以中国军事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出访罗马尼亚。1980年1月,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党委书记。5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1982年8月邓小平视察新疆时受到小平同志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9月当选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1983年10月,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0月退居二线。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29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1991年8月参加中顾委干部休假团访问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授予其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96年3月,谭友林受中央军委委托,参加洪湖纪念贺龙同志100周年诞辰铜像揭幕仪式。同年9月出席中央军委纪念叶挺同志100周年诞辰座谈会,发言后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10月17日出席中央军委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老战士座谈会。1997年9月列席党的十五大,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2002年11月列席党的十六大,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谭友林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人民,每当见到家乡人,都要询问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情况、血吸虫病防治情况。每次回家,他都要专程看望血吸虫病患者,回京后亲自到卫生部专门反映江陵的血吸虫病疫情,为江陵的血吸虫病防治争取经费。为家乡教育,不但个人解囊捐助,还特意给当时的湖北省省长贾志杰写信,希望他尽一切可能关注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对于谭将军的意见,贾省长十分重视,不久即从省长基金中拨出了一笔资金,特批为江陵县白马寺镇谭巷小学修建校舍。

谭友林将军还是一名书法艺术爱好者,1993年曾任中顾委文津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谭友林将军于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享年91岁。


黄杰(1909—2007)  原名黄书莲,曾化名桂青,江陵县郝穴镇人。伯父黄诚之,曾任郝穴团总。黄杰幼年丧父,与其母亲相依为命,曾受到其坚持封建传统观念的伯父的压迫欺凌。五四运动后,黄杰在学校受到新思想的熏陶,1924年,因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而与伯父冲突,出走武汉,成为旧家庭的叛逆者。

黄杰到武汉后,先后就读于武昌第一女子中学和女子师范。1926年,北伐胜利,她在邓初民先生等的鼓励下,考入黄埔军校女生队,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学员,受到邓演达、恽代英、谭延闿等一批著名革命家的教诲。

1927年5月,蒋介石唆使夏斗寅叛变,军校学员开赴前线,参加西征。黄杰与战友在火线上救护伤员,并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蒋汪合流,女生队被迫解散。是年秋冬,党决定在鄂北、鄂西成立两个特委,直属中央领导。是时,黄杰与张计储、段德昌及江陵的彭之任、关序萱,松滋的黄绍豫、张波臣、沈德纯等先后回到江陵等地。黄杰在郝穴小学担任教师,于1927年末在江陵郝穴加入共青团。1928年1月,经中共党员江陵县教育科长的王典章和邓述诗介绍在江陵岑河口转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组织安排她到设在沙市的鄂西特委机关工作。  黄杰参加革命,遭到家族特别是伯父的坚决反对,使她难于在江陵开展工作。于是组织决定派黄杰到松滋工作。黄杰到松滋,成立了中共松滋县特别支部,黄杰任书记。农历二月,鄂西特委决定将松滋特支改为松滋中心县委,黄杰任县委书记。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黄杰按照鄂西特委指示,在松滋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建立了金鸡山等十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0多人,并成立了“松滋工农自卫队”,发动了震撼鄂西的“松滋九岭岗农民暴动”。九岭岗起义失败后,黄杰回郝穴躲避敌人的追捕,特委考虑到她在郝穴目标太大,根据周逸群指示,决定安排黄杰到上海工作。

1929年4月,辗转到达上海,在李富春领导的法南区委工作。1930年5月,调江苏省委工作。同年7月,又安排她协助曾中生从事兵运工作。至9月,正式调黄杰到中央军委任秘密交通员,受军委书记周恩来直接领导,当时任军委委员的有刘伯承、聂荣臻、傅钟、曾中生、朱瑞等,黄杰从事为领导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工作。

1932年春,调江苏省妇委。在1933年5月1日的集合游行中遭警察抓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在宋庆龄组织的国民御侮自救会担任秘书工作的陈一福。被捕后,他们统一口径,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为营救他们,宋庆龄为之请了律师并作了有力的辩护。后法院判黄杰五年刑期,“以其年幼无知”,减半执行。1935年底刑满,由熊得山先生作保出狱。后黄杰辗转到香港,1936年与潘汉年取得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杰到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何香凝组织的妇女慰劳会做党的工作。1938年2月调新四军军部服务团任女生队队长。1938年7月到鄂西中心县委及施巴七县工作委员会任常委。1939年5月,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合川战时重庆保育院任工场主任。

1940年春,黄杰到延安,安排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妇联组织部长。1945年,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院长,1946年五·四青年节,黄杰与徐向前同志结婚。

解放后,黄杰长期在纺织战线工作,担任过工厂党委书记,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司长,纺织部顾问。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6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黄杰逝世后,其家人将其一半骨灰运回老家江陵,撒入郝穴铁牛矶长江中,以表达其对家乡的永久怀念。



二、人物录

叶芝生   1912年9月6日生,江陵县资市镇人。叶芝生原籍湖南南县,1915年春随父迁到湖北省江陵县今资市镇华湘村。6岁入私塾,七岁丧母。1926年当地成立农民协会。其大伯父任江陵县第九区农民协会会长,叶芝生加入了儿童团。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叶家遭到迫害。1928年1月23日,中共江陵县委在沙岗发动年关暴动,在其影响下,叶芝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革命斗争。1930年秋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迅速,经组织安排,叶芝生被选送到位于湖南华容县焦山河的红军政治军事学校学习,后因当地政治军事环境恶化,学校迁往位于洪湖一带的监利柳关,改名补充团。叶历任班长、一连政治指导员,而时任该连副连长的即为后来荣膺解放军上将军衔的贺炳炎将军。不久部队改为补充营,驻周老咀时,叶任第一连连长兼指导员。后又编入段德昌任师长的九师军官大队,随即调红三军九师二十七团政治处负责宣传组织工作。1931年,因江汉平原一带遭受特大水灾,部队就食汉江北岸发展新区,叶因病,被安排回柳关治病,病愈归队,被安排到瞿家湾湘鄂西省政府保卫大队工作,担任党支部宣传组长。1932年,根据地形势危急,此时又奉调到夏曦领导的中央分局负责管理科工作,叶曾受夏曦委派,负责处理枪械修理处枪支埋藏、及位于白鹭湖中的小岛上的红军医院善后事宜。当中共湘鄂西省委书记杨光华离开苏区经沙市往上海治病之后,省委工作由组织部长李家芬、宣传部长郑绍文代理。叶芝生作为工作人员随同留下,在石首江北柴山中开展秘密工作。以后形势进一步恶化,湘鄂西中心区全部丧失,省机关工作人员转移,遣散隐蔽,郑绍文去上海,组织决定给叶芝生回老家南县潜伏,并发给6枚银元路费,从此,叶芝生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才又离开南县,回到江陵资市自己的家中。

在回到江陵以后的岁月,叶芝生曾教私塾及务农谋生,1952年土改时,叶被划为破产地主,复查时改为富农,直到1982年摘掉四类份子帽子。后来,经中共江陵县党史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并经当时已退休的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郑绍文证明,承认其革命经历。1987年2月,由中共江陵县委有关部门落实其老红军待遇。

叶芝生虽年近百岁,但精神矍铄,思想开朗,热爱古诗词,参加县老年诗词协会活动,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热爱之情。2008年,他再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09年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感动荆州2009年度人物”。


钱江潮  谱名钱家奂,江陵县熊河镇人,1917年2月1日生(农历正月十四),上海法学院经济系毕业。1938年,因其父钱纳水与叶挺将军的交谊,随叶挺将军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总兵站科长。后离职去上海,历任上海《正言报》特约记者,后转至重庆,任重庆新闻检查处副总检查。抗战胜利后,历任上海新闻检查处副处长、代处长,国民党中央农工部专门委员,汉口市政府社会科长等职。1950年到台湾,任台北市政府公共关系室主任兼台北广播电视台台长。退出政界后,转任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兼广播电视科主任。其后历任《自由旬刊》社长兼总编辑、《中华杂志》总编辑,同时为中兴大学、辅仁大学兼任教授。曾是以胡秋原为首的“中国统一联盟”的核心人物,曾任“统联”秘书长职务。本人热心公益,注重乡谊,长期担任江陵旅台同乡联谊会会长,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指导委员等。

1998年,他首度返乡探亲,以后频繁往来于两岸,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以家乡熊河镇永兴中学,吴桥小学为基地,动员家属子女捐助,创办“钱纳水先生奖助学金”,自1987年至2008年,共支出人民币730485元,其中直接奖助学生630485元。奖助学生千余人次,资助16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其余为给学校建造校舍及添置体育设施。同时,他和李大俊,吕定邦等以江陵旅台同乡联谊会的名义,以30万元人民币为基金,于1998年在荆州中学设立奖学金,以每年利息6000元奖助6名优秀贫困学生,至今已有数十名同学受其资助。此外,凡荆州市、江陵县各项公益文化事业,除自己积极捐助外,并动员在台江陵同乡踊跃捐助,其中如兴建江陵碑林、江陵抗战纪念园等。在频繁的回乡探亲活动中,多次受到荆州市、江陵县有关领导的热情接待。


李大俊  江陵县白马寺镇人,1923年生,抗日战争时期,赴鄂西、重庆求学,为参军报国,先后就读于中国远征军中美战车学校,陆军军官学校炮科二十四期、陆军炮兵学校高级班,后随中国远征军战车第四营转战于印度、缅甸,在中、印、缅交界的野人山一带从事战地运输。抗战胜利后退伍返乡,曾任郝穴镇中心小学教师、江陵县胡白乡乡长。1950年去台湾后,任陆军四十六师参谋及连长、营长等职。退伍后任台北市政府民防广播电台秘书,(后更名台北电台)。离职后经商,任普全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8年后,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并在荆州市购房居住,除长期以来协助江陵旅台同乡联谊会会长钱江潮赞襄会务外,还积极捐助家乡大江陵地区(含荆州市及江陵县)各项爱国公益事业,如建设江陵碑林,修建江陵抗战纪念园,在荆州中学设置奖助学金等。

李大俊于2010年去世,终年87岁。


熊永石  笔名江陵、俞聪,江陵县人,熊得山次子,1925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46年毕业于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8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8年,先后任上海《环球画报》《新闻日报》记者、工业交通组及经济组组长、专栏记者。1958年春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起,历任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杂志经济部主任、《世界经济导报》经济部主任、副主编,1987年至1990年任上海《新闻报》总编辑,1992年至1994年6月,任广州《华商时报》副社长,后任上海《时代信息》总编辑,2007年底辞去总编职务。1982年至1985年,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倡议设立上海经济区研究会、研讨上海市与长三角及长江下游各省市经济发展战略,熊永石兼任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1988年2月经上海市新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记者。

多年来,熊永石写有大量新闻、通讯、述评、评论、专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主编并撰写的著作有《上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企业登记年鉴》上海工业卷(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上海市投资手册》(香港中国经济信息咨询公司1985年版)、《中国石油开发手册》(香港中国信息咨询公司出版)、《企业家成功之路》(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上海经济区旅游指南》(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等,《中国石油开发手册》获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小组鼓励奖。

此外,熊永石还曾任上海金融律师事务所(涉外)、上海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咨询联合事务所(涉外)等单位顾问及中国孔子基金会委员、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熊永石于2010年7月15日辞世,终年85岁。


吕定邦  又名吕著武,江陵县资市镇人,1926年12月生。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942年春,就读于设在今公安县南五洲(当时属郝穴镇)的江陵中学。后因日军战火蔓延,辍学随家人到处逃难。抗战胜利后,曾在家乡任职。后因时局混乱,曾一度弃政从商。为谋生计,1948年7月上旬考入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期青年军。1948年10月,随部队抵台湾,后考入军校学习。随后在部队服役。1956年,因台湾发生孙立人将军事件,不愿再留在军中,于是脱离军队。转入行政系统工作,并通过考试取得公务员资格,在荣民辅导会任职,历任科长、副处长等,因工作勤奋,成绩卓著,曾受到蒋经国等国民党政要的书面表彰。

大陆开放后,吕定邦先生已退休赋闲在家,他积极协助钱江潮先生办理台北江陵同乡会事务。1992年,首度返乡探亲,从此更加热心两岸联谊活动,对家乡的各种公益事业如江陵碑苑、郝穴镇江陵抗战纪念园、’98长江抗洪、荆州中学奖助学金等,均热心捐助,显示了急公好义的品格和深深的故土情结。


陈国英  1932年8月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自幼在家读私塾10年,1951年9月至1952年7月在湖北省江陵师范学习,1952年8月至1956年8月在石首县教书,历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于195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甲等模范教师、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6年9月至57年7月在武汉师范学院语文科学习,任班党支部书记。1957年8月至1961年8月在天门师范任教,历任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1960年上半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省文教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61年9月至1962年8月在德国莱比锡马克思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任中文教师,曾到柏林洪堡大学参加德国汉学界举行的学术讨论会。1962年9月至1964年7月在越南河内外国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师、中国教师组组长、中国援越文教组党支部委员。1964年至1971年底调高等教育部对外司任科员。1972年初至1974年2月在湖北省中小学教材研究室做教材编写工作,参加筹办《湖北教育》杂志。1974年3月至1979年上半年在湖北省委宣传部教育卫生处工作。1979年下半年至1985年3月,任省委文教部、科教部副处长、处长,参加编辑《中学课堂内外》杂志。1985年4月至1993年,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纪委书记。1993年2月退休。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报刊发表诗歌、杂文、通讯、特写、评论、调查报告多篇,1988—1991年,与人合作主编《思想品德教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程》等四本书。分别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国权  郝穴镇人,1932年12月生,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在郝穴、公安闸口、宜昌三斗坪、重庆求学,抗战胜利后复往沙市就读,至1947年末辍学赴南京姐夫钱江潮处闲住,于此时接触到有关革命进步书籍,开始学习革命理论。1948年,离南京返回江陵。是年底,与中共沙市地下组织李忠发、王力安等取得联系,从事组织上安排的工作。1949年2月,被派往张金河(当时属江陵,今属潜江市),参加中共襄南地委城工部荆沙干部队,后被分配到干部队公安组。

1949年7月15日,荆沙解放,干部队随大军入城,由公安组接管原国民党江陵县警察局(设在沙市)。后沙市独立建市,历任沙市市公安局见习干事、干事、科员等职。

1953年调出公安系统,后历任沙市京剧团政治辅导员、人民剧场经理。1955年调沙市文化馆,分管辅导群众文艺创作,并从事业余写作。1956年调沙市报社任副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右派改正后,安排在荆州师专中文系讲授写作课,后调学校图书馆。1987年以副县级待遇离休。

李国权早年即从事文艺创作,到荆州师专任教后,全力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先后在《社会科学》《布谷鸟》《上海文学》《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福建论坛》《书屋》《群言》等刊物发表哲学、文学方面论文多篇(论文标题见附录三、诗文辑录)。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李国权于2011年7月13日辞世,终年79岁。


陈明义  1933年11月生,郝穴镇人,小时读私塾,1945年入江陵县郝穴镇国民中心小学学习。1948年考入江陵初级中学第三分校(简称三分校)学习。1949年解放,学校改名江陵县第三初级中学,陈明义于当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并当选江陵县人民代表、江陵县学生代表,先后出席江陵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江陵县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1951年,考入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中部,1954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律专业,于1956年3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校团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其间当选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并先后任校团委组织部长、副书记。1964年调国家高等教育部工作。同年,由高等教育部派往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工作。1969年任满回高等教育部。1970年,由教育部派往武汉大学负责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工作。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恢复撤销二十一年之久的武汉大学法学教育,武大党委和学校分别先后任命陈明义为武汉大学法律系、武大法学院、环境法研究所中共总支委员会书记,兼任副院长、副所长。在校党委、校长领导下,与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马克昌教授等一道,为组建武汉大学法学院、创立国家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亚洲第一个环境保护法研究所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武大法学院建成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九个法学硕士学位点、九个法学博士学位点、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使武汉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法学研究、教学基地。1980年,在中共武汉大学第五届代表大会上,当选校党委委员。

陈明义曾主编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学术期刊《环境法》杂志,担任由国务院组建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起草组副组长,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立法草案。并参与有关政府和企业的法律事务,曾被农业部聘为农业环境法制顾问,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聘为市政府驻海南省办事处法律顾问。


李国才  1934年2月生,郝穴镇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随志愿军出国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2月在朝鲜水源第四次战役中随部队担负阻击美军任务,遭美军炮袭,身负重伤,失去两小腿、左臂,右手仅存拇指。当时年仅17岁,后被国家评定为特等伤残军人。

李国才负伤后,身残志坚,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创造重新工作的条件,努力自食其力,展现出一个革命军人超凡毅力和乐观向上精神,成为湖北省重残人员中不要国家终生供养的典范。195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出席全国烈军属荣复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并合影留念。

李国才复员后在沙市市民政局、沙市烈军属织布厂、沙市烈士陵园、市残疾人联合会及湖北省荣军休养院等单位工作,他业余生活充实,兴趣广泛,爱好花鸟虫鱼,鉴赏琴棋书画,以一指书法为乐,并坚持体育锻炼。1983年10月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伤残人体育邀请赛中,夺得男子截肢A9级50米仰泳和50米蛙泳两块金牌。  李国才定居沙市,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于2010年元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张有铭  1936年1月21日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1957年于荆州中学入党,1963年9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留校工作。

1964年12月至1967年12月在英国杜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1967年2月回国,在武汉大学工作。1979年9月调荆州师专,任外语系主任和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被沙市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聘为翻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91年调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任主任、教授。1998年5月退休,退休时为技术5级,正师职。

张有铭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著述繁多,曾编有《中级英语口语教材》,1987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再版三次。《英语口语》1989年10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语口语常用表达法》1992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英语口语》于1998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曾与人合编《新编大学英语精读课语言点讲析》,主审《现代基础英语》第三册。

张曾是中国翻译协会会员、湖北省翻译协会理事、荆州翻译协会会长,调入第三军医大学后,任重庆市外语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地区院校协作中心组长等。


黄远志  1940年12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

1961年9月至1965年8月在华中农学院植保系植物保护专业学习,1965年8月至1967年7月在华中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读研究生,1967年7月至1970年12月先后在武汉市园林局、江陵县郝穴镇任干部。1970年12月至1980年12月任郝穴镇革命委员会政工组长、镇委秘书。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任江陵县郝穴镇镇委副书记、镇长。1983年3月至1983年12月任江陵县副县长。1983年12月至1990年10月任中共江陵县委书记。1990年10月至1992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黄冈地委委员、麻城市委书记。1992年2月至1993年6月任黄冈地委副书记。1993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任黄冈地委书记。1994年2月至1998年9月任湖北委常委、组织部长。1998年9月至1999年2月任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湖北省总工会主席。1999年2月至2001年9月任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总工会主席。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总工会主席。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任中纪委、中组部第四、第一巡视组组长。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马于明  1941年3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1958年6月参加工作,同年12月入伍,参加铁道兵,1976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历任战士、班长、司务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先后参加福建章平至龙岩的章龙铁道、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的鹰厦铁道、湖南至贵州的湘黔铁道以及江西向塘至龙安的向龙铁道前期工程,东北大兴安岭森林铁道等。并参加执行抗美援越任务,1961年返国后,曾参加修建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及唐山大地震抗灾救灾等工作。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中,任工程指挥部第一分指挥部工程处处长,后任基建工程兵第五十三团团长,承担首都城市建设任务。在部队期间,先后立三等功四次,受铁十二师通令嘉奖一次,铁道兵通令嘉奖一次。两次参加国庆观礼,在参加铁道兵“三代会”期间受到毛主席接见。

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历任北京城建机械公司党委书记、北京城建总公司党委组织部长、城建总公司经理助理兼城建二公司经理、北京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北京城建集团副董事长等职。其间,还曾担任北京市党委书记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城建系统党委书记分会会长等职务。

2003年3月退休,其后从事书法理论及诗词楹联创作,并担任中国建设美协常务副主席,编著出版了《唐诗、酒韵、书法》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日月轩楹联集》等书。


黄万荣  1942年3月1日生,江陵县普济镇陈巷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少将军衔。

黄万荣于1950年入普济小学读书,1956年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58年2月入普济公社速成中学学习,同年10月结业,先后在洗马小学、普济小学任教。1960年7月应征入伍,被安排到空军十三航校为学员,1961年5月结业,分配到空军航空师任文书兼军械员。1965年11月调空军徐州场站担任司务长。1966年6月调北京军区空军军务处任参谋,1977年5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任编制处副处长,1990年9月任处长。1993年3月任总参军务部编制局局长。1994年12月,任空军导弹学院副院长,1999年6月调空军工程大学任副校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7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0年6月退休。自2004年12月起担任中国将军书画院执行院长。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有28年是从事参谋工作,为空军、总部军委领导出谋划策,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在拟制解放军裁军百万方案、组织编制军衔等方案和组织实施工作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退休后从事书画创作,组织编辑出版《将军文化研究》。


周世贵  1942年6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中专学历,中共党员,大校军衔。

1958年参加江陵县郝穴邮电支局工作,1960年入伍,196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荆州公安支队收发,1966年10月调湖北独立师第四团任参谋,1967年6月调陆军第17军51师司令部通信股股长,1972年任51师通信营营长。1973年5月至1974年7月在武汉军区信阳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74年10月调湖北省军区司令部通信处任副处长,1979年任处长。1983年10月调武汉警备区任副司令员,1988年7月授予大校军衔。1998年3月退休。

1983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周世贵“防汛模范”称号,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记特等功一次,1991年经广州军区批准记三等功一次,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模范称号。


钱家璜  1942年生,江陵县郝穴镇人,原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毕业,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荆州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历任《荆州报》编委、荆州报文艺副刊编辑、《荆楚文学》主编、《中华传奇》主编、荆州地区文联副主席、荆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等。职称编审。

钱家璜创作并发表长篇小说5部约160余万字,中篇小说22万字,短篇小说、电视剧剧本及报告文学多部,并有大量散文、诗歌及小小说在国内各报刊及香港《大公报》刊出。


赵  虹  本名赵义谟,笔名有赵耀、义谟、英毅、江频、文华等。1944年10月生,普济镇田家坊村人。

赵虹家两代儒医,读书时喜爱语文,酷爱读书,曾大量阅读小说及古典诗词。在江汉师院俄语专修班学习时,即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诗作,并结识了诗人朱志伟,受其教诲。专科毕业后,先后任中学俄语和语文教师,继续从事业余写作,曾受到著名诗人李冰长达两年的悉心教诲,还先后受教于湖北省著名诗人管用和、刘不朽、刘益善、谢克强及南京诗人吴野、冯亦同等,后诗艺大有长进。

“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小邓拓”,受到10多年残酷迫害。1984年,调江陵县文化局创作组及县戏剧工作室,从事曲艺、剧本、演唱材料创作。1986年,调县文化馆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同时参与编辑《楚原》文学刊物。同时被借用到荆州地区文联和江陵报社,担任《荆楚文学》杂志和《江陵报》副刊编辑。其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系统学习5年,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20年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从事诗歌、歌词、散文诗写作,也创作了不少小说、散文、故事、电视剧作品,发表、出版的作品共计60余万字,其中有诗集《柳笛声声》、散文诗集《江汉风情》、诗文集《赵虹诗选》《赵虹文选》《赵虹小说选》《圆梦集》等。其中不少作品获全国或省市级征文大奖,有20多篇(首)作品收入各种选本。

赵虹曾是作协湖北省分会会员、湖北通俗文学学会会员及众多学会、联谊会会员,获副研究馆员职称。于2009年7月病逝。


黄发恭  1946年12月出生(农历),江陵县白马寺镇人,1976年10月入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1958年9月至1964年7月先后在熊河中学(初中)、郝穴中学(高中)学习,1964年9月至1969年7月在华中工学院学习。1970年8月至1974年11月在荆州汽车运输公司修配厂任技术员。1974年11月至1983年1月调荆州地区行署工交办公室任办事员。1983年1月至1990年8月任荆州地区行署工交办公室(经委)秘书、副主任。1990年9月至1994年12月任江陵县人民政府县长。1994年12月至1998年4月任荆州市财办主任、荆州市经贸委主任,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任荆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任荆州市政协副主席,荆州市委统战部长。2002年5月至2003年8月任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3月任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2007年4月退休。

曾与他人合著《区域工业信息系统及其使用》一书,1994年,国家计委、经委联合在荆州召开现场会,观摩、推广这一经济管理领域的微机网络成果。1993年4月,以其计算机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心应用成果(工业经济管理多级决策支持系统)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华中  1948年3月生,江陵县马家寨乡虾湖村人,1987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

赵华中1969年1月参加工作,为建筑工程部一○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实习生。1970年12月随企业转至江苏南京,为江苏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实习生。1975年11月调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工作,1978年2月随机构调整至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处工作。1983年8月机构改革,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综合处科长。1987年任建委调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1年11月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审计处副处长。1993年3月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2001年1月调任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2007年11月调任江苏省建设厅副巡视员。

赵华中长期担任重要会议的筹备及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有关城市建设发展的课题研究并撰写报告,为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提供参考。起草有关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由其主编或参与编纂的著作或研究报告有《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城市建设年鉴》《江苏经济年鉴》,主编《江苏省志·城乡建设志》等。同时还主编建工类培训教材《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简明教程》《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简明教程》《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简明教程》等。2005—2006年组织完成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共26分册的编写。

1989年起赵华中担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修志办公室负责人,主管建设系统修志工作。其历任社会兼职有:中国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第三届理事、江苏省小城市城建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基本建设研究会(江苏省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建设厅建设工程中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8日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聘请为“江苏省领导人才考试测评命题专家”。2009年6月任江苏省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法定代表人。


王立宗  1948年生,江陵县郝穴镇人。1966年郝穴中学高中毕业。1968—1970年,熊河区熊河公社务农。1970—1978年,先后在〖JP+1〗郝穴镇红卫小学、郝穴小学、郝穴二中任语文和英语教师。1978—1981年,在荆州师范专科学校(现并入长江大学)读书。1981—1982年,在沙市三中任语文教师。1982—1994年,在沙市日报社工作,历任编辑、记者、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其间,1985年任中共沙市委整党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1986—1987年在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1994年荆沙合并后,任荆州日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97年入选荆州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9年任荆州日报社总编辑。2001年获高级编辑(正高)职称。2003—2008年任荆州日报社调研员。社会兼职先后有沙市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沙市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沙市市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秘书长、荆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荆州市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副会长、荆州市新闻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1998年被评为荆州市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优秀组织者。

40多篇新闻作品和论文获奖。其中,《新闻改革与报纸杂志化》1992年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论文一等奖;通讯《李师傅的金钱观》1990年获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全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20多篇新闻论文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大学》《中国报刊月报》等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其中,《也谈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并与《新闻改革与报纸杂志化》《论日报晚报的异同》先后被《中国新闻季鉴》收录。另有《试论党报营销》《报纸扩版与新闻业务改革》等11篇新闻论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著有文论集《追求卓越》。


段昌炎  1949年4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1968年3月入伍,先后任铁道兵一师战士、班长、排长、铁一师二团司令部作战股参谋、副股长。1978年3月入长沙铁道学院学习。1979年7月任铁一师二团四营副营长,1981年5月任铁一师二团司令部作训股正营职股长,1983年5月任二团司令部参谋长。1984年9月调铁道部十一工程局二处任副处长,1987年12月任处长。1992年8月任铁十一局副局长,兼任华东指挥部指挥长,1994年9月任代理局长,1995年12月任铁十一局局长。2001年1月任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段昌炎获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廉政建设标兵称号。1994年被中铁建总公司授予尖兵奖章。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1998年,被授予湖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同年,获全国优秀建筑企业经理称号。2003年,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2005年,被评为2004年年度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是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6年,段昌炎调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任总裁助理。


张治星  1949年12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

1964年7月毕业于江陵县郝穴镇西湖小学,1964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江陵县郝穴中学学习。1969年2月入伍,至1970年8月,在福州军区厦门守备区15团炮连任战士、班长。1970年5月入党,同年9月由所在部队保送“重庆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后更名为“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在地面火炮专业学习。1971年12月留校任地面火炮维修专业教员(干部、23级、排职)。1974年9月组织选送到南京“华东工程学院”火炮专业进修,1975年1月毕业。1975年2月,调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任地面火炮专业教员,1976年9月任该院学员队副队长(副营职)。1978年9月任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地炮教研室教员,1983年5月任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地炮教研室副主任(副团职)。1984年9月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技术职称评审,定为工程师。

1986年10月调任“武汉军械士官学校”(1991年更名)训练处处长,1988年5月由总后勤部授予中校军衔。

1988年10月至12月,受组织派遣到伊朗执行援外任务,任专家组副组长。荣立三等功。

1991年9月任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教务长(上校军衔、副师职)。1994年6月,任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副校长(大校军衔、副师职)。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部队分部干部进修班学习,取得由胡锦涛校长签署的毕业证书。2002年2月,在师职岗位工作满10年,按规定免职。2005年6月,其专业技术等级晋升为技术4级(享受军级工资待遇)。2006年6月,由总装备部政治部批准退休。

张治星任职期间,于1996年6月起兼任军械维修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维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其单独及与人合著的有关军械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有关学术著作和论文多次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级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由总装备部、中国军事教育学会授予的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优秀论文奖等。其撰写的论文入编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


贺  平  江陵县沙岗镇人,1950年生,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武官助理,198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2年11月任部长。1998年4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后任保利集团董事长、总经理。2010年4月起不再担任保利集团董事长、董事职务。


黄文富  1951年1月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五胜村人。1971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

1968年9月,任五胜大队小学教师;1970年1月,任五胜大队民兵连连长兼大队团支部书记。

1970年12月入伍,在驻山西省忻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队任班长;

1971年4月,调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战士;

1976年4月,选调至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队政治部干部部工作,负责管理老干部及军务工作,历任班长、排职、连职、营职、团职、师职干部,后任部队老干部办公室主任,技术4级,2008年12月退休。


李万寿  1952年2月出生,江陵县沙岗镇人。

1972年11月入伍,1972年11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独立师一团战士、排长、师政治部秘书;1982年12月至1989年11月,任武警湖南省总队政治部干事、副处长(正营职)、处长(副团职)。1990年1月至1996年9月,任武警总队政治部教育处处长(正团职);1996年11月至1997年9月,任公安部政治部人事局副局长(副师职);1997年9月至2001年8月,任公安部政治部现役干部处副处长(副师职);2001年9月至2005年4月,任吉林边防部队总队政委;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任公安边防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任职期间,曾于1983年9月至1986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共河南省委党校、1999年2月至1999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主持、参与编写多部关于武警部队、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教材书籍。在中宣部《宣传动态》、中组部《党建研究》、中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学习、研究、参考》、政治部《政治工作通讯》及各级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等奖。调研、呈报多个为国戌边、缉毒缉枪、灭火救火、国际维和典型,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公安部、省、市、自治区授予荣誉称号。个人多次受嘉奖、立功和评为全国公安边防部队优秀领导干部。


刘千雄  1952年7月生,江陵县资市镇花港村人。大专文化,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守备一团机械修理所,先后任班长、副所长、所长。1989年12月转为武警部队北京市第二总队十八支队二大队,先后任副大队长、政治指导员。1995年转业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机关服务局,先后任宣传部后勤服务处副处长、机关服务局印刷厂厂长、部机关文印室主任(副厅级)、局党委委员等职。


黄光耀  1952年8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大学学历,副研究员职称。

1959年9月入郝穴小学读书,1965年入郝穴中学学习,1968年12月毕业。随即下放江陵县熊河公社,任知青组长。1971年9月招工入郝穴机械厂(江陵县二机械厂),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厂党支部委员、车间主任。1978年12月调江陵县工业局,任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入荆州地委党校大专班学习。1985年12月任荆州地区行署政研科科长。1989年10月,任行署体政办副主任(主持工作)。1993年12月任湖北省体政委股份制评审事务所所长。1995年10月任湖北省体政委流通处处长。1998年10月,任省体政办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2000年12月,任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任省发改委巡视员(正厅级)。

1991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企业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授予湖北省小企业改革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荣获湖北省省直机关1998年抗洪抢险“集体三等功”。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彭于龙  1952年10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

彭于龙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历任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司法部政治部警务部长、司法部事务管理局局长、北京燕郊监狱党委副书记、副监狱长、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巡视员等职。


孙先华  1952年12月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9年授大校警衔。

1970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作战训练科副科长。1983年4月任北京军区守备四师十三团参谋长。1990年任武警北京二总队十五支队参谋长,1994年4月任武警北京二总队十八支队支队长,1999年任北京武警总队三师参谋长,2000年10月任武警北京总队三师副师长。

孙先华在1986年至1987年任守备十三团参谋长分管训练工作时连续两年被北京军区六十五师评为先进单位和通令表彰,1990年至1994年三次荣立三等功,1995年至2000年其所分管的工作曾被评为先进单位或介绍经验。2000年至2003年分别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雷中喜  1954年2月生,江陵县滩桥镇人,197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6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哲学硕士,高级工程师。

雷中喜1972年2月参加工作,任耀兴中学教师;1973年10月,调共青团江陵县委任办事员;1976年10月调共青团荆州地委任办事员;1979年2月,任共青团荆州地委宣传部长、组宣部长;1985年9月,任共青团荆州地委副书记;1990年8月,任共青团荆州地委书记;1993年2月,任中共洪湖市委副书记(正县级);1995年7月,任中共洪湖市委书记。其间,攻读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1999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任荆州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市委政法委委员;2001年10月,任荆州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市委政法委委员、市政府党组成员;2004年2月,任荆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2004年9月,历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统战部长,2011年3月任荆州市政协主席。


鄢先凤  女,1956年10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中共党员,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1962—1968年在郝穴镇西湖小学就读,1968年入江陵县郝穴中学读初中,1972年高中毕业,1973年3月在郝穴镇参加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厂政工员、副厂长、郝穴镇工交办公室干事、江陵县轻工业局二轻股长、生产股长、办公室主任、局党委委员。1982—1986年,分别在中央电视大学文秘专业、北京轻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工业管理专业学习并获取毕业证书。1991—1992年,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管理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2—1995年,任江陵县轻工业局、荆州区轻工业局副局长兼江陵玛钢厂厂长、党委书记。1995—1999年,任荆州区轻工业局副局长、江陵玛钢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湖北楚先玛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9—2001年任荆州区轻工业副局长,荆州区委候补委员。2001年7月起在荆州市顺达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任荆州市公路局副县级助理调研员、荆州市中山科技学校校长等职。鄢先凤长期担任江陵县轻工协会、荆州市企业家协会、全国女企业家协会以及中国五金行业玛钢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

80年代,鄢先凤先后获荆州地区“百名女强人”“四自、四有女强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生产)者称号。1990年代获湖北省二轻局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当选省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江陵县党代表大会代表、荆州区人民代表。1997年6月,当选中共湖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3月至2003年2月,当选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积极为湖北、荆州的发展建言献策,奔走呼吁。多次向国务院,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吴仪、曾培炎、黄镇东、傅志寰等领导和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湖北人民的呼声,为地方建设、为企业生存、为广大人民民生问题的加快解决起到了实在的作用。在任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多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及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


李云文  1957年元月生,郝穴镇人,中共党员。

李云文于1962年2月入江陵县熊河区齐心小学学习,1974年7月毕业于江陵县郝穴中学。1974年7月至1976年12月,在郝穴镇担任赤脚医生,1976年12月至1979年12月入湖北省中医学院学习。1979年12月调入江陵县第一人民医院,任医生、团总支书记。1984年4月,调江陵县卫生局任医政药政股股长,同时兼任肝病门诊医师、局团委书记。1985年8月,调任江陵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长,1988年3月,任江陵县卫生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江陵县一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990年12月,任荆州市中心医院(1995年前为荆州地区医院)办公室主任兼物供办主任、基建办主任,1996年3月起,任荆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5年任荆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李云文于1981年被湖北省中医学院聘为中医函大兼职教授任副站长;1987年12月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职称;1994年,被评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评为主任医师。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于华中理工大学医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2005年至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EMBA硕士结业。2007年5月,被省教育厅授予教授职称,担任硕士生导师。

李云文曾在《湖北中医杂志》《中国医药》《中国中医基础研究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前后主编《荆楚医案医话》《中医消化疾病诊断与治疗》。其论著《肝硬化CHILD分级与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现代医院管理》被列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1987年以来,长期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药膳学会理事、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仲景学会研讨会常委;湖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大学学报》编委;《郧阳医学院学报》编委;以及荆州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荆州地区医学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等。

李云文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03年被荆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抗非典突出贡献者”称号。


陈  军  女,1957年1月生,祖籍江陵县白马寺镇叶兴村。

陈军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陈新生为解放军少校)。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在湖北钟祥征兵时入伍(特招),1970年12月到河南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校学习,1971年12月分配到总参第三部第二局司令部工作,多次获部队表彰,1976年任正排职技术侦察员,1977参加二局技术比武获得两个项目第一名,代表二局参加总参系统技术比武获得一项第一名,一项第二名。1987年获得全军成果奖。

1990年调回部队司令部机关,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主持机关日常工作。1993—1995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部队嘉奖,1994年任正团职上校军衔。

1997年从部队转业,安置上海浦东新区审计局工作,1997年和2003年三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获嘉奖,2000—2005年任浦东新区审计局办公室主任,2005—2009年任上海浦东新区审计中心主任。2009年底享受“阳光”离职,继续在社会上工作。


李江汉  1957年2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大学学历,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1974年9月以下乡知识青年下放江陵县岑河农场;1977年3月至1980年2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习;1980年2月任荆州电力局电力仪表技术员。1981年11月调荆州地委办公室,历任秘书、干事、副科长、科长。1993年12月任荆州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其间,于1994年3月至1994年7月在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1994年11月任荆州(沙)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3月任中共松滋县委副书记;1996年5月任中共松滋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并于2001年1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任中共荆州市委副秘书长(正县级);2000年10月任洪湖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2001年2月任洪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其间,当选湖北省中共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十届省人大代表。2004年2月,任中共荆州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2007年1月,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11年3月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张宗森  1957年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共产党员,大学文化。1973年高中毕业后,在江陵县熊河区赤湖公社任水利工程员,1975年入湖北省气象学校学习,1977年9月毕业。1977年10月至1982年10月在国防科工委27基地司令部气象处任气象参谋,1982年11月至1990年10月任国防科工委27基地政治部干部部干事,1990年11月至1993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人事局专业人才处工程师,1993年7月至1996年9月任中国核工业人才交流中心办公室副主任。1996年10月至1999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人才交流中心办公室主任。1999年8月至2006年6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人才资源部企事业领导处处长;2006年7月起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党委书记。


朱  明  1958年1月生,江陵县熊河镇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明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设计与制造专业,后进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1994年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1年任院长。同时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能源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农业工程学报》主编、美国《IJABC》编委会主席等职。

朱明为国内农业工程学界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农作物种子加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与工程集成等农业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主持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第五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的“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与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来,他从事农业工程学科建设领导工作,主持完成了科技部“十五”重点攻关课题“小城镇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与生产聚集研究”、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作为首席专家,其所承担的国家公益行业(农业)科研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青藏高原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课题,为国家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组织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朱明获各种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20余项,除作为项目第一主持人完成的“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与技术”,获1990年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第五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外,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的“涡旋式多功能果蔬干燥技术与设备”,于2009年获中华神龙科技奖二等奖。朱明于1990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并出席全国跨世纪人才群英会;1997年入选全国百千万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998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2000年获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奖;200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的青年英模代表出席中国青年群英会;2008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

朱明在国家一级学报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EI收录15篇),出版专著6部。


谢守忠  1958年生,江陵县沙岗镇人。1978年9月入伍,任解放军第二十军炮兵警卫排长,至1979年2月,调解放军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指挥专业学习。1978年7月毕业,调二十军炮兵团152加榴炮营第二连任副指导员。后历任团政治处组织干事、二十军教导大队训练处教员、教导大队第二队副政治教导员,二十集团军后勤部汽车营政治教导员,二十集团军后勤部政治处干事、处长,1994年3月,任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六十师178团政治委员。1998年10月任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第六十旅副政治委员。1999年4月任解放军第二十集团第六十旅政治委员。2006年3月任滨州市军分区政治委员,2006年5月任滨州市委常委、滨州军分区政治委员、滨州市八届人大代表。


彭于发  1960年1月出生,江陵县沙岗镇人。

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198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澳大利亚进修和合作研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彭于发从事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生物防治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小麦全蚀病、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等项目的科研工作。主持973基础研究项目“农业重要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和863课题“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研究”等。发表论文、编著、综述评论等各种著作80余篇(部),拥有发明专利1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其职务和学术兼职有:生物安全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农业重要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委员等。


沈金伦  1960年1月生,江陵县秦市乡人。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文化,2008年10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森林指挥部副主任(副军级),少将警衔。

沈金伦1979年3月入伍,任武警湖北总队武汉市支队战士;1981年11月,任武警湖北总队武汉市支队一中队司务长;1984年1月,任武警湖北总队武汉市支队七中队副指导员;1985年4月,任武警湖北总队后勤部军需助理员;1991年7月,任武警湖北总队军需处处长;1993年12月,任武警湖北总队后勤部副部长(正团级);1996年3月,任武警湖北总队后勤部副部长(副师级);1999年9月,任武警森林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2003年11月,任武警森林指挥部后勤部部长(正师级);2008年10月,任武警森林指挥部副主任。

沈金伦于1999年3月至2001年1月在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学习。1987、1988、1989、2006年各荣立三等功一次,2006年5月被国家防火总指挥部评为优秀指挥员,荣立三等功一次;2008年5月,参加汶川5·12汶川抗震救灾,荣立三等功。


黄建宏  1960年7月出生。江陵县资市镇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2000年1月华中师大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经济学硕士,高级政工师。

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79年12月入党,历任通讯员、共青团江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共青团江陵县委秘书,1983年9月任共青团江陵县委副书记,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团校大专班学习。1985年7月任共青团江陵县委书记,1989年2月至1990年8月任中共江陵县马山镇党委书记;1990年8月至1993年3月任共青团荆州地委副书记,1993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共青团荆州地委书记、党组书记;1994年11月至1996年3月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2002年1月,任荆州市副市长、党组成员;2005年,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荆州市副市长(常务)、党组成员;2009年4月,任湖北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夏  勇  江陵县沙岗镇人,1961年生于江陵县荆州镇。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后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其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后。回国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党委书记等职,并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2005年6月任中央保密办主任,国家保密局局长。2013年起任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


宋贵波  1961年5月出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技术六级。

1978年12月入伍,1979年5月在武汉军区二十军司令部任班长,1982年到1984年先后入长沙工程兵学院舟桥专业(中专)和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1985年先后任武汉军区工程兵十一团舟桥连排长、十一团政治处干事;1987年9月任陆军二十集团军工兵团机械桥梁连副连长;1988年6月任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工兵团汽车连指导员。1991年6月任总参谋部工程兵驻武汉军事代表室军事代表(副营职)。1994年12月任总参兵种部工程兵军事代表办事处参谋(副团职)。1998年12月任总装备部工程兵军事代表局政治部干事(副团职)。2002年2月任总装工程兵驻贵阳地区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副师职)。2006年元月任总装工程兵驻长沙地区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副师职)。2007年12月任总装工程兵驻长沙地区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正师职)。入伍先后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0次,受嘉奖18次。


张云卫  1961年9月出生于江陵县熊河镇,1978年10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1982年7月本科毕业,2003年12月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8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8月至2004年11月历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室主任、技术部副部长、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2004年11月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10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

1985年12月荣立三等功1次;1994年2月荣立三等功1次;2003年3月荣立二等功1次。2001年被空军评为“某型武器装备研制管理体系先进个人”,2003年获“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4年被聘为“空军高级专家”,享受200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参加了数十种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鉴定、定型和检验试验任务,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为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及尽快形成战斗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完成了某远程实时仿真系统、某型导弹性能评估系统、某型武器系统综合性能试验鉴定系统等二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夏道虎  1962年5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8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辽宁省禁毒委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死刑复核检察办公室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2010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张  旭  1962年12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1983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89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武汉同济医院工作。1999—2000年以外科学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外科医院学习。2000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并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01年担任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任泌尿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张旭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实用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并成功开展肾实质肾盂分层切口治疗繁杂性肾鹿角型结石的方法等一系列泌尿系统治病技术研究,并重点进行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研究、完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人体解剖特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腹腔和腹膜后腔的手术操作规程,大大扩展了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范围。其中许多技术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赢得了国际微创泌尿外科学术界的认同和尊重。多次以特邀专家身份出席国际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学术论文《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及推广》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旭教授为该论文第一完成人。


黄谋宏  1963年1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1982年5月入党,1979年7月参加工作,党校研究生,高级编辑职称。

1979年7月江陵县郝穴中学(高中)毕业,1979年7月至1982年5月在海军航空学校为学员;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在海军飞行学院航空兵战术专业学习;1982年至1985年12月任海军飞行学院二团教员、二团司令部参谋、二团政治处干事。1985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江陵县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1991年4月至1993年9月任江陵电视台台长;1993年9月至1994年2月任江陵电视台台长、党支部书记;1994年2月至12任江陵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台长,1994年12月至1996年4月任荆州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1996年4月至1998年10月任荆州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党总支书记、1998年10月至2000年11月任荆州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电视台台长;2000年11月至2003年9月任荆州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松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12月任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红玲  女,1964年4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民革成员。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华中农学院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至1987年10月入中南财经大学农经系就读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10月至1996年6月,任湖北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其间,于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读当代西方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1年1月,任湖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晋升教授。其间,于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在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读博士后;2000年1月至2001年3月,任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并于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会公派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任湖北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

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任湖北大学科技开发办主任、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2003年3月任政协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兼职副秘书长;2003年12月任湖北省妇联副主席。

2004年2月,任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湖北省妇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2008年10月,任湖北省孝感市政府副市长、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妇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享受国务院津贴。

王红玲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还兼任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理事、全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从教期间,主讲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农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学说史》《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等。主要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多项,有多部著作及论文发表。1997至2002年多次获省级国家有关部门奖励。其中1998年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首届湖北省“优秀博士后”奖,被评为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并曾获其他表彰和奖励。


刘  斌  1964年8月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

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江陵师范就读;1987年8月至1988年2月在江陵县郝穴镇西湖中学任教师;1988年2月至1989年8月任共青团郝穴镇委副书记、镇团委负责人。1989年9月至1991年7月调武汉大学政治学系行政管理专业学习,1991年8月至1995年11月在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工作,先后任副主任和主任科员。1995年12月至2001年9月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综合处工作,先后任二秘(副处级)、一秘(正处级)。2001年9月至2003年3月任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办公厅综合处处长。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任国务院办公厅一局副巡视员。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挂职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副市长;2007年12月任国务院办公厅督察室副主任。其间,2003年至2007年7月在职攻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华新  1965年3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198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德语专业,1986年于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网记者,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驻德国首席记者。


陈  章  1965年10月出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大学文化,空军大校军衔,空军第五试飞大队副师职试飞员。

1984年6月入伍,进入空军第一预备飞行学院,任飞行员。1985年3月调入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任飞行员。1987年10月调空军39150部队司令部任副参谋长。1998年8月调任空军95403部队,担任试飞员。

1989年3月、1994年9月和2008年7月分别荣立三等功1次。2000年12月荣立二等功1次,并荣获空军“空军飞行人员银质荣誉奖章”。


雷涯邻  女,1966年7月生,江陵县资市镇人,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先后在江汉石油学院机械系矿产机械专业和基础英语专业学习。1988年7月至1993年8月在江汉石油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任教,曾兼外事办公室工作。1993年9月至1998年7月,入石油大学(北京)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间,1994年至1997年,在石油大学(北京)兼职任教,曾多次担任国务院会议翻译工作,曾先后到中国石油物资装备总公司进出口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实习锻炼。1998年7月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1999年10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2001年5月任人文经管学院副院长,2003年12月兼任人文经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2004年1月,任人文经管学院院长。2005年6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并曾于2002年5—7月赴美国Texas A&M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受聘美国大学期间,为美国学生讲授“中美管理比较”课程。

雷涯邻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曾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1项。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3项科研成果获奖。多次获全国、北京市和学校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并多次获先进个人称号。


蔡永红  女,1967年4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

蔡永红1983年9月至1987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在北师大心理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北师大读博士研究生,获发展心理研究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教育研究系作博士后研究。

蔡永红于1987年7月至1993年6月在湖北省教育学院任助教;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助教;1997年7月升任讲师;2002年7月任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2007年7月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同时为比利时根特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聘任“爱生学校与学习者质量”项目专家;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习者能力与互动式教学”项目总协调专家;《心理学报》杂志审稿专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聘请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首席专家及顾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爱生学校标准开发”项目顾问;教育部师范司“教育服务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国家专家组成员,并曾多次代表中国教育部参加国际教育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其学术兼职有: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分会会员;中国统计学会社会评价体系与统计分会秘书长等。

1999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29篇,政府咨询报告5篇;出版论著8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主持横向合作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有9项科研成果获“特别优秀成果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鄢  荣  1967年10月生,江陵县沙岗镇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历任中国煤炭成套设备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梁爱虎  1967年12月生,郝穴镇人,1988年清华大学毕业,获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双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内容是李家峡拱坝设计和地基处理研究。是年9月被推荐到中国水电科学院抗震所,师从陈厚群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重力坝抗震可靠度的随机动力有限元分析”。硕士毕业后,继续师从陈厚群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混凝土土坝的抗震可靠性分析”,1994年7月该论文被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留院工作。(博士生导师陈厚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部学部常委)

梁爱虎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梁爱虎、陈厚群、侯顺载:《基于随机地震动场的拱坝多点输入的抗震可靠度分析》,载《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1996年第1期。梁爱虎、陈厚群、侯顺载:《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模型分布及参数对重力坝可靠度的影响》,载《世界地震工程》1994年第4期。梁爱虎、陈厚群、侯顺载:《混凝土拱坝设计中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的探讨》,载《水利学报》1995年第5期等1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1996年,梁爱虎论文《随机地震动场激励下拱坝多点输入的抗震可靠度分析》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梁爱虎后留学美国,获IT方面博士学位,成为IBM高级IT专家。曾在美国硅谷多家公司(Netpace、Angelengineers、Octasoft、Cynosuretechnology、CjctsiIicon)任高级软件工程师。现任中国IBM公司高级专家,是多个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朱小梅  女,1968年10月生,江陵县郝穴镇人。1986年入湖北大学学习,后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2006年评为教授,并任湖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2007年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朱小梅主持参与国家、省、厅课题近20项,出版专著1部,与人合著专著3部,在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博士毕业论文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参与研究的成果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湖北省美国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高等学校女高级知识分子科技创新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多次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女教职工、湖北大学优秀教师、湖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廖庆喜  1968年生,江陵县沙岗镇人。199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1998年获华农大工程技术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华中农业大学农机工厂任副厂长兼党支部书记,1995年起在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任教,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现代农业装备与计算机测控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时兼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分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制选专业委员会委员、《农机化研究》编委、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华中农业大学科协常委等学术兼职。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


张昌军  1970年7月出生,江陵县郝穴镇龙渊村人。

张昌军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6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中队长、干事、参谋、科长、秘书等职,曾在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长沙政治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等院校学习深造,2007年在海军陆战队代理副旅长一年,后调总参某部办公室工作,上校军衔。


陈泽鲲  1970年生,江陵县白马寺镇人,大学文化,画家。

陈泽鲲自幼酷爱绘画,1990年代初只身到深圳谋发展,他一边刻苦钻研绘画艺术,一边靠廉价卖画以谋生。经过长期潜心研究和艰苦努力,终于博采众长,自成风格,其画作为世人所推重。在张之先老师及一些艺术品市场朋友的帮助下,2000年在深圳成功举办其第一次个人画展。之后两年又连续在大连、上海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深圳市福田区政府鉴于其在美术创作上的成绩,为他举办一次个人画展。2004年其油画作品《逝去的云》入选广东省第十届美展,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深圳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其作品《哼﹗哈哈》,以单幅作品18万元成交,为全场竞拍最高价。次年第二届文博会上,其作品《法号·喇嘛》以35万元全场最高价成交。2007年深圳第三届文博会上,其作品《负重的球体》再以全场最高价46万元成交。

陈泽鲲的绘画艺术得到海内外的广泛重视,2005年、2006年后受国外艺术机构邀请访问澳大利亚阿德雷市及欧洲十国。2007年受德国珂勒惠支博物馆之邀再度访问柏林。2008年受台湾“国立”美术馆之邀访问台中市。2008年,其作品《暮春》入选联合国环保组织招贴画。由于其艺术成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已被海内外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陈泽鲲为中国深圳新视点文化传播公司签约画家,欧洲艺术基金会亚洲观察艺术家、签约画家。


章国庆  1973年生,江陵县沙岗镇人。2000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到同济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主持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上海市教委创新科学基金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论文28篇。曾获全国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一等奖、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徐展明优秀师范生”和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科研奖等奖项。


陈  勇  1974年出生,江陵县滩桥镇人。1991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并入伍,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起,先后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量控制站助理工程师、中队长、组长、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2006年起任总工程师、党委常委、高级工程师。

陈勇在航天测控领域从事技术指挥、技术总体工作,先后组织、参加7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2001年被山西省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优秀人才奖,200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09年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


包  成  1976年4月生,郝穴镇人。1992年至1996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本科学习,毕业后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任轮机员。1998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中压共轨柴油机电子控制》,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汽车工程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2006年1月获博士学位。2006年4月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流动站攻读博士后,2007年中期考核为热能系唯一优秀博士后。

包成2001年以来主持和参与不少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多功能测试平台及测试规范》获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平台》获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膜与控制方法研究》获2006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8年4月起入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工作,科研和教学方向为低温余热利用,燃料电池系统、混合动力、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等先进能源系统的建膜、优化与控制,系统动态和电子控制,及其他能源和交通领域相关技术。


隆  印  俗姓吴,名传美,1957年8月出生,江陵县资市镇人,兄弟姐妹共六人,隆印居长。

1981年11月在汉阳归元寺出家,拜方丈昌明法师为师,法名隆印。1983年12月,在归元寺受具足戒,1985年7月任归元寺监院,1989年任武汉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2001年在武汉市佛教协会第八届代表会议当选为副会长。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职研究生班学习。2004年兼任武汉东西湖景德寺住持。2007年4月26日,受任汉阳归元寺方丈,并在归元寺举行升座庆典。归元寺属禅宗佛寺,属曹洞宗,兼祧临济宗。隆印在临济宗为悟印,系四十八世。在曹洞宗为斯印,系四十九世。


隆  相  法师,俗名吴传书,1965年9月出生,江陵县资市镇人,为隆印法师胞弟。

隆相于1981年7月毕业于资市中学,1982年7月于武汉归元寺出家。1982年10月至1983年,在南京棲霞寺僧伽培训班学习。1984年至1988年8月,长住归元寺。1988年9月,入中国佛学院棲霞山分院学习,199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5月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并任棲霞寺代住持。2009年11月16日上午10时(美国时间2009年11月15日),举行隆相法师荣膺美国休斯敦佛光山中美寺住持庆典,由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主持典礼。

升座大典中,美国联邦政府颁发褒奖令给隆相法师,由国会议员AI Green代表颁奖,同时颁发特别嘉奖令给佛光山,由美洲佛光山西来寺住持慧济法师代表领奖。

升座仪式中,叶小文会长代表贵宾致辞。隆相法师在开示时表示,将佛法西传,以增进中美文化交流,落实佛教国际化与本土化,完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愿景。